
在阳新仙岛湖的下泉村,暮雨敲打着下泉寺的檐角,耄耋之年的下泉寺老师父望向寺后那道山涧。涧水对岸的崖壁上,两个黑黢黢的洞口在雾中若隐若现——那便是未被惊扰的龙洞,大窟在阳新这边,内有九重天,尽头连接着大冶,小窟与大窟隔河相望,如一双凝视尘世的眼睛。
隔河双洞藏玄梦
1960年的那场暴雨,让年轻的的师父与这双“眼睛”撞了个正着。彼时他正沿着山涧赶路,想从阳新往大冶去,骤雨让涧水猛涨,漫过了平日可蹚水而过的石墩。进退两难间,他发现阳新一侧的崖壁下有个宽敞洞口,便钻了进去。这是龙洞的大窟。洞内潮气裹挟着泥土味,他借着微弱的光亮,看见对岸崖壁上还有个小些的洞口,被藤蔓半掩着。倦意涌来,他靠在大窟的石壁上睡着了。梦中,山涧的水忽然退去,露出平整的青石河床。他踩着石头走到对岸,小窟的洞口竟泛着柔和的光。迈步进去,眼前的景象层层铺展:第一重,大窟里飘来阳新稻花的香,小窟里传来大冶矿灯的明,涧水在两窟间轻轻歌唱;第二重,两洞的石壁上渗出水珠,滴在各自的石潭里,却发出一样的叮咚声;直到第九重,他站在两洞中间的河床上,看见下泉寺的影子倒映在涧水里,一半映着大窟的轮廓,一半映着小窟的微光。最奇的是,两洞深处各游来一条小鱼,在水中相碰,化作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并口吐人言道:“寺兴则寿远,缘至则心安。”
惊醒时,雨停了,月光洒在涧水上,像一条银带系在两洞之间。师父望着对岸的小窟,又回头看了看远处的下泉寺——那时寺庙正陷在荒草里,却在月光下显出一种安宁的气度。梦中那句“缘至则心安”,像涧水一样在心头淌。梦中的景象历历在目,他忽然明白,这或许是冥冥中的指引。师父没再继续赶路。第二天,他找来石块垫在涧水中,蹚到对岸的小窟探查。小窟虽浅,却能望见大窟的幽深;大窟虽深,洞口正对着小窟的方向,与下泉寺遥相呼应。“原来它们一直望着彼此,守护着这座清修之地。”他忽然懂了,这神秘的双洞,本就是自然的隐喻,于是决定留下来修缮寺庙,一晃过了数十载。
两窟隔岸含幽意
留下来修缮寺庙的日子里,他常坐在涧边看两洞。春汛时,涧水湍急,两洞被水雾隔开,却似在默默呼应;枯水季,河床裸露,能看清两洞石壁上相似的纹路,像一对孪生的图腾。下泉村的山民说,这是“龙的左右眼”,两洞底下有条暗河连着,只是没人敢走那么深。
下泉寺具有悠久历史。该寺最初建于唐朝初期,但在历史中经历多次毁坏与重建。最近的一次重建始于2015年,由寺院住持发愿并投入毕生积蓄,目前寺院已建有大雄宝殿、三圣殿、药师殿等各殿,并仍在缓慢修缮中。
下泉寺地处风景秀丽的山脚下,群山环绕,空气清新,是一个宁静的修行道场。寺院总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并拥有水田8亩,旱地凹亩,山场百余亩。寺内还保存有重要文物和古迹,包括大罄1鼎、庚午年千人捐款功德石碑1块和僧墓5座。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泉寺的圣像曾遭毁坏,但后来得到了修复和重建。“不管这里被不被修缮,它们都在这儿。”如今的老师父总会对好奇的香客说,“就像缘分,看得见看不见,该在的总会在。”
如今的下泉寺,红墙映着涧水,晨钟能传到对岸的下泉山坳。两洞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大窟的入口处依然开阔,小窟的藤蔓被修剪得恰到好处,不挡视线。站在涧水中央的石桥上,能同时望见两个洞口,一个藏在绿意里,一个嵌在岩壁中,中间是流淌了千年的涧水,载着晨钟暮鼓,岁岁年年。
整理:向善德
责编: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