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诗经的低语,穿透时光的回想
在房县幽深的山水天地里,
《诗经》的古老旋律似潺潺溪流,
悠悠淌过三千年的岁月长河。
“关关雎鸠”的原始歌谣,
宛如灵动的精灵,
在军店镇古朴的青石板上轻盈跳跃、回荡。
那是周南召南的采诗官,
怀揣着对生活的敬畏与热爱,
翻山越岭,踏过每一寸山岗。
他们将民间最真挚、最滚烫的情感,
细细镌刻在竹简之上,
那文字,比孔子精心编订的版本更早诞生,
更贴近大地那深沉而温暖的心跳。
房县人的血脉之中,
流淌着对生活炽热的爱,
对美执着不懈的追求,
恰似山间肆意绽放的野花,
自由而烂漫,芬芳而持久。
尹吉甫的祠堂,静静伫立,
苔痕浸染的青砖灰瓦,
在暮色中吞吐着千年的呼吸。
每年三月初三,诵诗会如期开场,
老人们用那带着泥土芬芳的方言,
深情吟诵着《豳风·七月》。
那质朴无华的声音,
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
让时光在静静的聆听中,
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文化的传承,恰似那永不干涸的河流,
滔滔不绝,生生不息。
二、黄酒的醇香,酝酿三千年的诗行
房县黄酒,是时光精心酿造的馈赠,
本地糯米与神秘小曲在陶缸中悄然交响,
“三蒸三酿”的古法,宛如神秘的咒语,
将漫长的岁月细细酿成甘美的琼浆。
汉代酒窖的陶文“房陵佳酿”,
静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证实早在西汉时期,
它便已成为皇家贡酒的尊贵殿堂。
土城镇的作坊里,蒸米的气雾如梦如幻,
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工匠们的双手,宛如灵动的舞者,
在热气腾腾中轻盈翻飞,
将精湛的技艺与深沉的情感,
一丝一缕地注入每一滴酒中。
霜降后的开坛节,是一场盛大的狂欢,
万人共饮,那琥珀色的温柔,
如同一场醉人的梦境,
醉了整个房县的时光。
酒杯交错间,是邻里间真挚的欢笑,
是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是历史在舌尖上的悠悠回响。
那浓郁的酒香,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
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
让每一个品尝的人,都能穿越时空,
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醇厚与温暖。
三、流徙的悲歌,淬炼文明的熔炉
在房县层叠的山峦与幽深的峡谷之间,
还回荡着另一重历史的回响——流徙的悲歌。
自秦时起,直至汉唐、宋明,
这方“帝王流放地”的山水,
曾见证多少金枝玉叶的陨落,
承载多少王侯将相的叹息。
蜿蜒的古道,如同大地的伤疤,
一队队疲惫的身影在官兵押解下,
跋涉于险峻的栈道。
他们从繁华的京畿坠入这僻远的山坳,
朱门贵胄的荣光褪尽,
只剩一身布衣,满目苍凉。
谪居的岁月漫长得足以让青丝覆雪,
思念与绝望在茅屋寒灯下无声滋长。
然而,苦难亦是淬炼的熔炉。
失意的皇子李显,在房陵的茅檐下,
将孤寂与不甘倾注笔端,
抄录典籍,默诵诗书。
那些被放逐的灵魂,
在绝望的深渊里并未全然沉沦。
他们带来了京畿的雅言、宫廷的礼仪、文人的墨香,
在粗粝的山野间悄然播撒文明的微光。
这微光,与房县本地的诗经遗韵、山民的质朴坚韧,
在漫长的时光里悄然交融、碰撞。
流放者的学识,滋养了山野;
本土的坚韧,支撑了流人。
异质的文化,如同山涧的溪流,
在房县这方特殊的容器中激荡、沉淀,
最终酿成了更为复杂醇厚的精神琼浆。
那是一种在困厄中坚守的尊严,
一种在放逐中求索的智慧,
一种在隔绝中依然渴望沟通、渴望创造的生命力量。
那些曾经的流放地遗址,
如今静默于荒草斜阳。
每一块残碑,每一处传说,
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被放逐的岁月。
它不再是单纯的苦难印记,
而是房县历史血脉中一道独特的刻痕,
是这片土地兼容并蓄、坚韧不拔的又一重证明。
流徙的悲歌,最终汇入了房县千年交响的宏大乐章,
为其增添了深沉的底色与别样的回响
四、忠烈之魂,屹立山水间的丰碑信仰
明嘉靖年间,战火飞扬,
土司龙霄的箭镞深嵌军店镇碑文,
石狮低吼震落倭寇刀锋的寒霜,
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那是他对国家和民族无尽的忠诚,
在岁月的长河中,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
永不磨灭,熠熠生辉。
1932年,红三军转战房县这片热土,
百姓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
天坑护红,七名战士在百姓的守护下得以安详。
那是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
村民们不顾自身安危,
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守护着希望的火种,让它在黑暗中继续燃烧。
军民鱼水情,宛如房县那清澈而深沉的溪流,
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
让爱与温暖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九道乡的遗址,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银质听诊器闪亮,“贺”字铭刻,
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诉说着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那是革命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行的道路,
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永不退缩。
清明时节,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敬献花篮,缅怀先烈。
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继续传扬,
如春日的种子,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五、野人传说,自然秘境的生态诗篇
在房县幽深的原始林海间,
野人的传说如山雾般缭绕千年。
目击者的低语、脚印的痕迹,
化作未解的密码,镌刻在神农架的褶皱里。
是远古遗民的隐居?是自然的幻影?
科学考察队踏遍溪涧,
红外相机捕捉到金丝猴的嬉闹、羚羊的奔跃,
却始终未揭开那抹神秘身影的面纱。
但野人的传说,早已超越了未解之谜本身——
它是房县人对自然的敬畏,
对生命多样性的浪漫想象。
在野人谷的密林深处,
每一片落叶都在诉说生态的平衡:
熊在树洞中冬眠,蛇在岩缝里蜕皮,
野百合与杜鹃在春日争艳,
菌丝在腐木下编织着隐秘的网络。
护林员的脚步轻如晨露,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森林,
更是万物共生的秩序。
当城市在扩张中吞噬绿色,
房县的深山却保留着最后的原始心跳——
那是中华鲟洄游的轨迹,是朱鹮振翅的弧线,
是每一株草、每一只虫、每一滴水,
共同谱写的生命交响。
野人,或许从未存在;
但野人谷的生态,却是活着的奇迹。
它提醒着我们:
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
而是万千生命中的一员。
当我们在黄酒中品味时光,
在诗经中聆听先民,
也别忘了,这片土地最古老的守护者——
是山风、是溪流、是每一片未被打扰的绿叶。
六、新时代浪潮,房县奋进的强音
当新纪元的曦光镀亮房县的山棱,
奋进的鼓点已擂响大地。
科技之光,刺破云雾,点亮产业新航标。
智慧农园,传感器如星子闪烁,
香菇、耳菌、道地药材,
乘着“云”翼,飞越重峦叠嶂。
工业园区,引擎轰鸣如新韵,
新材料、新能源的嫩芽破土而出。
创业者的梦想,在孵化器中拔节,
汗水浇灌出“房县造”的荣光。
校园内外,书声琅琅汇成河,
知识的清泉,正润泽着未来的栋梁。
山水画廊,游人如织。
古街在AR导览中苏醒,
黄酒坊的雾气,缠绕着王老伯直播的网线。
皮影跃动,弹幕飞过尹吉甫的画像;
《关雎》的吟哦,在星空帐篷下与年轻人的吉他共鸣。
野人谷的监控屏前,
护林员指着闪烁的光点:
“瞧,金丝猴群正经过汉代流放者的古道。”
生态密码,在光纤里与《诗经》一同奔流。
当暮色四合,房县的灯火次第燃起,
那是一行行流淌在大地上的诗,温暖而坚定;
那是一瓮瓮静默于时光中的酒,醇厚且绵长;
那更是一代代人用忠魂与热血,
镌刻在岁月岩壁上的永不落幕的传奇。
七、诗酒忠魂,永续的生态华章
房县的诗,是黄酒沉淀的底色,
醇厚如老者掌心的纹路,
在光阴长河中静静洇染,
承载着生活的百味与千钧。
房县的酒,是诗行奔涌的韵律,
炽烈似青年眼中的火焰,
在天地穹庐间激荡回旋,
点燃了生命的壮阔与不羁。
在诗中,我们触摸到房县人
岩松般的筋骨——风雨不折,霜雪难侵。
在酒里,我们体味到房县人
烈焰般的肝胆——古道热肠,生死可托。
房县的华韵,
是诗、酒、忠魂、生态文明的千年熔铸与交响!
是历史深处传来的编钟,
与现代钢铁琴弦的深情共振!
是神农架余脉的苍莽,
与《诗经》雅韵的浑然天成!
它是一幅仍在挥毫的
青绿山水与数字光影交织的长卷,
每一处留白,都蕴藏着未来的密码。
它是一曲永无休止符的
由山风、酒歌、号子与键盘共谱的交响,
每一个乐章,都在续写生命的辉煌。
看吧,堵河源头,
5G的涟漪正解码《关雎》的韵脚;
黄酒云仓的磁芯里,
三蒸三酿的秘方结晶成数据琥珀。
非遗课堂,孩童的竹笔蘸着野蜂蜜,
在电子屏上复刻采诗官的星图。
让我们痛饮这杯混着《豳风》雨露、
红军篝火灰烬、
和智能芯片微光的房陵醇醪!
让诗、酒、忠魂与生态文明的骨血,
如奔涌的南河,劈开人类纪的岩层,
在每一颗追寻真、善、美的心灵河床上,
冲刷出永恒的回响!
作者,万义早,仙桃市沙湖镇人,十堰市工作,已退休。爱好文史哲,喜欢写现代诗,偶有作品发表,现居广州。
责任编辑: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