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融贯中西,重塑华夏礼仪风骨 ——记我国著名礼仪学家李荣建教授
2025-07-11 14:56:12   来源:今日湖北


   

     初见李荣建教授的人,常被他温润如玉的君子风范所打动。这位中国现代礼仪学的著名学者,武汉大学教授,以学者之智、外交之眼、传道之心,在四十余年学术生涯中架起了一座贯通传统礼学与现代文明的桥梁。每每谈及礼仪,他眼中闪烁的光芒,总能让人感受到那份赤诚的热爱。

    李荣建先生既是学养深厚的阿拉伯文化专家,亦是躬身践行的礼仪改革者;既是著作等身的理论开拓者,更是奔走大江南北的礼学文化布道者。其学术体系深植华夏礼乐精髓,融汇中东外交智慧,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让古老的礼仪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1752216829815117.png 

一、跨文化淬炼:从外交战场到礼仪殿堂

 

“以世界为课堂,化经历为学养”

    李荣建的礼仪研究,始于一场跨越文明的苦旅。1977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他投身武汉大学教学事业,后以学者身份远赴埃及、叙利亚留学,深研阿拉伯历史与文化。这段经历不仅锻造了他精深的语言造诣,更赋予其跨文化比较的独特视角。

 

外交生涯则成为礼仪思想的熔炉:

• 外交中的礼仪观察: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等秘书期间(20012003年),他在政局动荡中亲历阿拉伯社会的待客之道——即便战火纷飞,当地人仍恪守“咖啡待客礼”:以最精致的铜壶斟满第一杯苦咖啡,象征对宾客的至高尊重。这种“危难中的优雅”让他顿悟:礼仪是文明的精神铠甲。

• 跨文明对话实践:出访利比亚、阿曼、突尼斯等国时,他系统研究中东礼乐传统、部落协商仪轨,将“仪式化沟通”理念引入中国礼仪体系,提出“敬而不卑、和而不同”的跨文化交流原则。这段“行走的学术”淬炼出其思想内核:礼仪的本质是跨越时空的共情力,华夏礼乐的复兴,需在文明互鉴中寻找共鸣。

1752216849549808.png 

二、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礼仪的现代学术体系

 

“礼与时变,仪随世迁”

    李荣建深谙传统礼仪的现代化绝非简单复刻。他以学术为根基,构建起“三维一体”的当代礼仪体系:

 

1. 理论筑基——让经典照进现实

   典籍活化:主编《现代礼仪教程》《礼仪训练》等三十余部书籍,将《周礼》《礼记》中“敬天爱人”的核心思想,转化为“尊重、平等、和谐”的现代礼仪三原则。在《华夏文化与文明礼仪》《现代礼仪丛书》中独创“礼义解码”模块,以《论语》“克己复礼为仁”阐释现代自律精神,以《孟子》“辞让之心”解读职场谦逊之道。

    批判继承:摒弃传统礼制中的等级枷锁,保留其人文精髓。他疾呼:“礼仪不是磕头作揖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为人贤良!”他主持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礼仪专题》,带领全国七十多位礼仪专家历时近三年完成七十多万字编撰,堪称中国礼仪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2. 教育破壁——从大学殿堂到市井烟火

    校园播种:在武汉大学开设《社交礼仪》通识课,将阿拉伯“诗会辩论礼”融入课堂讨论规则,要求学生“发言持卷,质疑躬身”,让礼仪从知识升华为修养。其主讲的《礼仪之邦与学生礼仪》几乎讲遍全国高校,以“十六字箴言”——“衣冠整洁、谈吐文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重塑学子风骨。

    社会燎原:三十年多间奔走全国,为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作讲座数千场。在武汉工人文化宫市民大讲堂,他示范“电梯礼仪”:按键者最后进,面向门壁而立者为他人留空间,细微处见礼魂。曾有企业家听众感慨:“您教的不是礼仪举止,而是和合心法!”

3. 媒介破圈——让古老礼仪“活”在当代场景

    直击“家庭礼仪荒漠化”痛点,在市民大讲堂痛陈:“父母儿女冷言相向,乃当代社会风气最大失礼!”引发百万家庭讨论“亲情礼仪”重建。

1752216872312297.png 

三、薪火工程:缔造礼学共同体,激活文明基因

 

    “独行速,众行远”

    李荣建始终将礼仪复兴视为文明发展的使命:

1. 学界共治:

    作为湖北省礼仪学会会长,他于20097月牵头创建学会。15年来,学会深入研究礼仪文化、著书立说,成员累计出版礼仪书籍三十多本,其中李荣建主编的《中国优秀礼仪文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社交礼仪》(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新时代中华文明礼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版)等影响深远。他还率领学会开办礼仪讲座、举办礼仪大赛与学术研讨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 跨界联动:

    作为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礼仪专委会专家组组长,联合弘礼书院院长孙剑虹、春风礼仪创始人李国辉等学者,倡导“中华礼乐传承计划”。2016年首届中国礼仪论坛(武汉)上,他与200多位学者共商“礼治现代性”,推动“境教”理念落地。

 

3. 薪火相传:

    秉持“治学如铸器,苛求方成材”的理念,设立师门、广纳贤才,至今弟子四百余人,涵盖高校教师、企业培训师、外交工作者。弟子须经历“研究礼学、社会调研、现代转化”三重淬炼。正如一位弟子回忆:“老师治学严谨,常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份较真让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1752216889265120.png 

四、立时代潮头:为浮躁社会重塑精神锚点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

    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撕扯,李荣建提出“新礼学四纲领”:

 

• 破形式主义之弊:痛斥“磕头孝道作秀”,主张“父母在,笑常伴”(以笑容化解父母忧虑方为真孝);革新春节仪式,如减鞭炮燃放、增“三代家史会”,让节日成为文化传递载体。

 

• 倡平等精神之魂:在2024年度中华礼乐文化节上倡导“礼者,时为大”,强调传统礼仪需注重新时代应用,彰显中华礼仪文明精神。

 

• 铸中国气节之形:设计“新中式见面礼”——男女皆躬身行礼,融合传统“揖礼”与国际通仪;推动“中华礼仪文明新应用”,强调“礼服可新,礼魂必古”——汉服可配平板电脑,但敬畏之心永存。

1752216901110408.png 

五、志在远方:在瞬息万变的世界,做礼行笃定的使者

    从底格里斯河畔的战地帐篷,到珞珈山下的弘毅讲堂;从破译阿拉伯咖啡礼中的尊重密码,到重构数字时代的礼仪基因——李荣建教授始终相信,礼仪是东方文明的源代码,重拾它,人类方能对抗这个时代的粗粝与疏离。

   当年近七旬的李荣建先生立于曲阜杏坛,带领学子齐诵“不学礼,无以立”时,那穿越千年的声浪,恰与周公制礼的钟磬相和。而这绵延不绝的回响,正是华夏礼仪文明的永恒华章。

 1752216917175122.png 

【后记】

     每次听李荣建教授讲课,总能感受到他举手投足间那份自然流露的儒雅。他常说:"礼仪不是束缚,而是有益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美好的桥梁。"或许正是这份对礼仪的真诚信仰,让他的学术研究始终充满温度,让他的言传身教如此打动人心。

孙剑虹(广西弘礼书院院长) 

责任编辑:万星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