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黄建中先生与陆宗达先生的交往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一
1988年1月13日,一代宗师陆宗达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黄建中先生当即从武汉赶到北京,写下一首七律《哭宗师——悼念著名训诂学家、北京师范大学陆宗达教授逝世》以表悲痛之情:
一代宗师离绛帷,神州传讣仰天悲。
学坛痛悼失擎柱,教界泣哀折帅旗。
风范育人泽后世,文章振铎启新期。
江河滚滚腾波泪,弟子依依輓柩帔!
黄建中先生在发给笔者的材料中介绍了写这首诗的背景,兹录于下:
陆宗达先生,字颖明,浙江慈溪人,1905年2月13日生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国文系、民国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47年起,专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先生自1926年起,师从黄季刚先生,学习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为中心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研经、史、子、集典籍,深得季刚先生赞赏。几十年来,他继承师说,又吸收各方成果,不断创新,在传统语言学方面建树甚丰。1965年他计划招收‘训诂学硕士’,我在他的师弟华中师范学院杨潜斋教授的鼓励下,立即报考,已获‘准考证’;可惜‘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停止招收研究生,我拜陆宗达先生为师的梦想未能实现;好在1979年9月,南京大学洪诚先生受教育部委托举办‘训诂学研讨班’,陆宗达先生委派许嘉璐同志参加学习,并担任班长;我有幸也参加了学习;1980年1月洪诚先生病倒在讲台上,不幸辞世;‘训诂学研讨班’在山东大学殷孟伦先生、南京师范大学徐复先生主持下顺利完成结业;1981年5月,我们在陆宗达先生、殷孟伦先生、徐复先生和杨潜斋先生等的指导下,在武汉筹建成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陆宗达先生为首任会长;1983年,我的《训诂学教程》写成,请陆宗达先生、殷孟伦先生、徐复先生和杨潜斋先生等审阅,最后由陆宗达先生题写书名、殷孟伦先生作序推荐在湖北荆楚书社出版。我拜陆宗达先生为师的梦想终于实现。”
二
陆宗达先生在黄侃先生如何对待甲骨文、金文问题上有独到见解,黄建中先生追随陆宗达先生的主张,并挖掘文例予以佐证,全力消除学界对黄侃先生的某些误解,解决了一桩“学术公案”。
黄建中先生在《黄侃先生<说文>学探论》(载《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一文中提到黄侃先生“对待甲骨、金文的问题”,针对张世禄先生在《黄侃论学杂著·前言》中所言“关于许书在字源学上的价值问题,实际就是关于金石古文字学和甲骨古文字学对于汉字研究的贡献问题。章炳麟和黄侃他们讲文字和古音,绝对以许书为宗,这种学说的片面性,早已有定论”。黄建中先生指出:“张先生在这里虽未明说章、黄二人不相信甲骨、金石文字,不像徐澄宇在《甲骨文字理惑》中说章氏曾‘力辟其妄’;黄氏亦‘欲辨其伪’,但实际这也是误解。”文中特别引述陆宗达先生《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文中观点:“太炎先生在治文字学时是不信金文、甲骨的,他在《理惑篇》里曾公开阐明过这一观点。但季刚先生却积极研学金文、甲骨,主张以《说文》为纽带来研究金文、甲骨,也主张用甲骨、钟鼎来驳正《说文》”(《训诂研究》第1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对陆宗达先生的观点,黄建中先生在高度认可的同时,还举例说“如黄侃先生在《说文笺讲》中释‘上’、释‘帝’多字,多次引用甲骨文、钟鼎文、<三体石经>来予以论释笺识”(《黄侃学术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翻检黄侃著述、黄建中整理的《说文笺讲》一书,可见《<说文笺讲>整理前言》里的详细阐述,黄建中先生在总结该书特点时专门提到“运用甲骨文、钟鼎文以研究<说文>”:“季刚先生以其敏锐的科学眼光,自觉运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材料以研治《说文》”,并详细引用了黄侃先生三例释字证明:“季刚先生不但自觉地运用甲骨文、钟鼎文等古文材料以研治《说文》,且能对研治甲、金文的著述作出评价,若无深入研究,是难以至此境界的。〞(《说文笺讲》整理《前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其实检读《黄侃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7月版)可知,黄侃先生在治学中非常重视利用甲骨金石汉简资料,曾大量购买、认真研读古文字书籍。仅1929年日记所涉记录甚多:如“宋人金石书,予略备矣,拟依次阅之,次如下:集古录、考古图、啸堂集古录、宣和博古图、金石录、王复斋钟鼎款识、历代钟鼎彝器法帖款识、隶释、隶续”(2月25日);“竟日看古彝器甲骨文”(4月25日);“读古文字,取说文对戡一过,粗完”(5月17日);“读殷商贞卜文字考”(6月8日);“晨起翻石印诸金文书,读之怡然自乐”(9月2日);“托石禅寄钱五十二元如北京富晋买书四种(正续梦草堂吉金录、历代符牌录、龟甲兽骨文字、殷虚书契待问编,共邮费二元余,甚贵)”(9月24日);“夜与行可书,求代购铁云藏龟藏匋、殷虚书契、书契精华及其他金石书”(10月1日);“得离明书,送来新获卜辞写本,可喜”(10月20日);“在中央大学借得殷墟书契前编四册,拟与石禅钞此,并钞刘鹗藏龟,则龟甲之书于是乎全”“与富晋书,告以汇款,仍托求龟甲书”(10月26日)。上述记载,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陆宗达先生和黄建中先生的观点。
三
陆宗达先生早年追随国学大师黄侃先生学习文字、声韵、训诂等传统语言文字学,受其影响较大。黄建中先生在撰写《训诂学教程》等过程中,注重研究陆宗达先生的《训诂浅谈》《训诂简论》等著作,并注意梳理其对黄侃先生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黄建中先生在《黄季刚先生——真正训诂学之奠基人》(《训诂论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一文中提出:黄侃先生是建立训诂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其学术贡献:一是第一次明确地对“训诂”和“训诂学”下出了定义;二是建构了“训诂学”的主要理论体系。该文又指出:黄侃先生建立起这一“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对“训诂”和“训诂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事例:一是自从黄侃先生建立起这一训诂学的理论体系之后,这一类的训诂学著作大量出现;二是这一类的训诂学著作大多采用了黄侃先生所总结的训诂的原理、规律、方法或义例,当然也各有自己的创见。该文还举例说:“陆宗达先生著《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全书分‘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训诂的方法’、‘训诂的运用’四大部分,大都是以黄侃先生总结的训诂条例和义例立说。”同时举例引用了陆宗达先生书中的观点:“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他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这个解释,过去也有人讲过。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诂,故言也。’汉代人也常把‘诂训’二字写作‘故训’。魏代的张揖在《广雅》里也说过:‘训,顺也。’这些,都是采用声训的方法来解释‘诂’、‘训’的语源,从而明其定义。‘诂’的语源是否是‘故’,‘训’的语源是否是‘顺’,我们且不在这里研究。但应该看到,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1 922年至1926年黄侃先生曾在武昌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国文系任教。因这层关系,黄建中先生对黄侃先生的研究用力甚勤,成果颇丰:一是整理黄侃先生遗稿《说文笺讲》(含《说文小笺》和《六书》),并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4月出版。二是1993年5月主持在华中师范大学和黄侃先生家乡湖北蕲春召开的“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编辑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3年5月出版的《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二集,并为《论文集》撰写《前言》和《出版特记》,还提交论文《黄季刚先生著作分类录》。三是1989年参加在香港举办的“章太炎、黄季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从黄季刚先生批注<说文解字>看先生之字源学说》。四是1993年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第一届训诂学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黄季刚先生——真正训诂学之奠基人》。五是1985年5月参加在武汉、南京举办的“纪念黄侃季刚先生诞生100周年、逝世5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读黄侃季刚先生批改的<尔雅义疏>》。六是1995年9月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纪念黄侃先生诞生110周年、逝世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黄侃先生<说文>学探论》。七是2011年参加在武汉举办的“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黄侃先生与辛亥革命》。
章黄学派,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中国传统的文字、声韵、训诂之学,由章太炎先生传给黄侃先生;又由黄侃先生传给陆宗达、殷孟伦、潘重规、黄耀先、杨潜斋等先生。陆宗达等先生继承和弘扬了黄侃先生的学术和事业;黄侃先生又继承和弘扬了章太炎先生的学术和事业!学有传人,赓续文脉。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尊师重道,继承和弘扬先辈的学术传统和事业,生生不息,续创辉煌!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陆宗达先生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黄发忠,湖北潜江人,1964年7月生。1981年~198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相继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曾任海口海关办公室副主任、调查局综合处处长、驻美兰机场办事处主任、政治部副主任兼人事教育处处长,海关总署人事教育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物资装备采购中心主任。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国海关学会、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海关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在海南出版社出版《国门观潮一一黄发忠海关作品集》。在海关总署期间主编《海关人事教育》《海关政府采购实操九讲》《如何当好海关采购人代表》《雪泥鸿爪》等书。
发出本文的反响:
1、华师文学院江少川:黄发忠:华师中文系优秀校友!
2、陈代兴:发忠事业有成,文笔也很好。不胜钦佩之至!
3、湖北省红学研究会会长王先海:收到。认真拜读!谢谢黄教授分享!
4、意大利黄怡薇:好棒啊!
5、武汉市儒学会顾问夏新:好好好!
6、华师档案馆陈亚萍:好好好!
7、华师研究生院院长李延芳:名师出高徒,黄先生德艺双馨,发忠才华横溢!
8、武汉市儒学会名誉会长胡藻之:好好好!
9、《华中学术》主编汤江浩:謝謝黃老師分享!已拜讀學習!
10、华师文学院范军:好!
11、湖北出版社黄佑志;高端会议 好!
责任编辑: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