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阳新县王英镇由国和乡、王英乡、东源乡三乡合并而成,王英乡原先又称“永福里”,谷贞村坐落在“永福里”的西边,1971年因建设王英水库,“永福里”被永远淹没在碧波荡漾的库水里,无声无息。王英水库现在又被称作“仙岛湖”,这仙岛之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但也淹没了村庄、河流、山丘、田垅及生活在这里的乡亲的记忆。这篇文章收集整理于阳新县经信局退休干部石立昌的随笔回忆录《哦!故乡》,他是八岁就离开故乡谷贞村的游子,离乡几十年,梦中的“永福里”却永远隽刻在他的脑海,儿时欢声笑语时常萦绕耳旁。他的回忆录笔触细腻,感情真挚,里面记录着故乡的人、事还有村庄的来历,现在的谷贞村日新月异,但故乡的一切好像已远远逝去,所以,我们要用文字把一切留存。
石谷祯庄(现在的谷贞村),石谷祯(又作“正”)是谷贞村迁始祖的名字,据说是明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明洪武初年迁往兴国州永福里。但老人家的墓碑上写着来自武宁甘罗坊,甘罗坊在原武宁县的旧县城,他在武宁是原居民还是在迁移时暂住,已难考证了。家谱记载谷祯公是个举人,夫人窦氏,生有五子,长子、次子居永福里,一子无考,一子住徐州,一子赴闽。
那时居住在谷祯庄的全都是迁始祖谷祯公的长子元英太公的后裔。在仙岛湖中段的湖中央有个不规则的小岛,小岛很久以前叫“象山”,是石谷祯庄的后山。“象山”的南坡长着一林古松,这林古松据说就是迁始祖谷祯公带着儿孙所植,林中最古老的松树已有六百余年。石谷祯庄分为上中下三个大门,上门居住的是谷祯公长子元英公四子仁德公的后裔,中门、下门是元英公次子仁恭公的后裔,因下门在道光、同治年间出了几个赏五品花翎顶戴的朝廷官员,单独做了正屋,而上门也建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正屋,因为出资建设的多为谷祯公六世孙廷柱公的后裔,所以又叫“柱公祠”。
谷祯家族在清代兴盛了起来,人口增多,精英辈出,上门出了一个游击(副三品)、一个备守,这两个先辈是行武出身常年在外,倒是思洋公兄弟因在地方上一个经商、一个为官(六品,直隶州州判),对家族的公益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后人联系阳新、通山、咸宁的众多谷祯公后裔村庄,在溪港对面东南方的田畈里兴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宗祠。新的宗祠建成,在庄中部的旧的祠堂便归中门管理,也被称为“中门正屋”。这个旧祠,据老人回忆,是在明代族中出了一个在朝为官的,受到朝廷恩赐所建,大门是圆拱形的,门外有系马石、旗杆石。
石谷祯庄处在王英河谷的中段。横溪源、杉木桥两道溪水汇合的壑口激流在村庄东一公里多的地方流入王英河,河的北岸是太平塘集镇,这个集镇是三溪河上游东源、杉木、太平、梅田四个小乡的商贸中心,倪姓、尹姓、石姓都在集镇建立了宗祠。旧时,集镇街道布满商贸店铺,打铁铺、打铜铺、金银铺、篾货铺、医馆。顺着王英河西行,过汉高湾,跨过一座小木桥就到了石谷祯庄。
村庄之南从西至东沿王英河道北岸兴建了一道长长的港堤,堤外是流水港,先人们称它为“暖水”,流水港靠近马岭山应山嘴附近建有一座青石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这石桥只留下了桥墩,桥墩与桥墩间有几块长条青石横在那里,因两边近岸的条石被洪水冲走,这座桥就成了供人观赏的风景。在这座桥的上游港道,先人们兴建了一道石堰,被称作“明堰”。这道堰是为保证村庄农田用水而建,干旱时,“明堰”拦截的河水顺着建造的水口从堤中流入堤内,再经人工渠沿村子西部的梯田逐渐灌溉堤坝内的畈田,对村庄的农业生产起了大效用。
沿河港的港堤有几里长,呈弯月状,传说是清代道斋公与七叔公益砀公先后主持修建。道斋公是个传奇人物,是个讼师,民间称为“光棍”,永福里一带关于他的传说甚多,这传说与本县北部地区石文斗公的传说有些相似。从传说中可以看出,道斋公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既是讼师,也是侠义之人。益砀公是永福里为数不多的载入兴国州志的人物,号香卿,人称石老七,举辟(相当于举人)不受,潜心研究天文及观星术,著有《奇门遁甲化机》并留下了百余首诗、词,可惜大多失传,流传的仅他的几首菊诗。七叔公益砀公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那就是他提前预测到江河将发生大洪水,为拯救州民,他捐尽家财并主持修建了富池口半壁山长江大堤,阻止了一场大灾难。如今,那道江堤仍在,只是已不是七叔公兴建的那道江堤了,是在那江堤基础上建起的防汛交通堤。但是,七叔公的事迹永在,他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后人。七叔公晚年在富水枫树岭建受虚台观察天象,他离世后,富水一带的乡民将枫树岭附近的一座山峰称作石老七峰,以怀念这位心系百姓的前辈。
弯月似的港堤将小溪河道与村庄、田园隔离开来,港堤东部的一段植有一些柏树,村民称它为“柏树堤”,建库移民时这些柏树腰围已有几尺。港堤东段河对面的谷祯公祠(时称“三甲祠堂”)建造华美,祠堂之南亦是祠堂的大门正对上畈吴堍背后陡峭的山崖,此处山崖又称“三官岩”,这朝向里大抵蕴含着老一辈人的智慧和美好期许。港堤内是谷祯庄的畈田,畈田北面是村庄民舍,村庄之北是“象山”。村庄民居在“象山”脚下从东至西排列着,东边有口常年不会干枯的水井。古井之南是下门、中门族人的居所,往西是上门村民的居住区,西部是元英公三子仁禄公(当地村民称作“三公”)后裔的居住地。
站在港堤望南山,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风景。春天楠竹长出了青中带黄的新叶,竹笋曝节向上,槠树也在长新芽叶,椿树、喜树、枫树…都在叶芽泛绿;夏天,竹叶青青,椿树、喜树、枫树都满身通绿,婆娑起舞;秋天,竹子有些掉叶,椿树、喜树叶子发黄,枫叶红了,芭茅及杂矮的灌木各显各的身姿;冬天,竹叶不改青翠,槠树依然葱绿,杉树的叶子如遇上一场雨,就会惹得其它树木羡慕不已,椿树呀、喜树呀、枫树呀、苦楝树呀,它们都抖落了衣衫,露着光秃秃的躯干在寒风中颤抖着。
村前有两口池塘,一口在中门正屋的小禾场南面,池塘东有棵老树,树周围是石头垒成的象鼻,意为“象鼻戏水”。这片土地被称作“象地”,自古民风淳朴,从未出过大奸大恶之人。沿村庄往西北走,不远处的田畈中间有一口大塘,塘内植有莲藕,村民称它“莲花塘”。村东往北是级级梯田,中间有一道小巷,小巷从鲁家堍后背的北山岩发源,绵延曲折地南流至谷祯港堤之东汇入大港。
但石谷祯有个传说,一旦达到三百来户就得有人分迁外出,这说法其实是充满古人智慧的,一个以农耕传家的家族,地力是有限的,土地承载力也是有限的。谷祯公初迁到这里时,就只有长子、次子与他同住,在明、清两朝的漫长岁月里,不断有后裔外迁。他的三世孙仁重公迁杉木茶园、仁义公迁往黄沙铺石兰桥,从此不断有人外迁至垴背、贵发、塘窝、黄连山、高槎石、金坑源及咸宁、蕲春等地,且越迁越远,有的迁往江西武宁、瑞昌等县,迁移人口最多的时候是清代湖广填四川那次移民潮,那次迁移的人过长江经英山、罗田、红安、麻城、竹山、陨阳、陨西、房县到陕西商洛一带,有部分移民在沿途安家,大部分落户商洛地区各县,还有一部分人继续前行,落户西安及陕西其它地方并进入四川、河南。
最近的一次移民是王英水库兴建时,谷祯庄同王英、东源、杉木几个公社被淹没村庄的居民一样,一是投亲靠友自已寻找居住地,一是按政府安排迁移。庄里人一部分迁往阳新县综合农场,一部分迁东春新湖(牧羊湖)。
谷贞村是个移民村,从古到今,这里的村民多次搬迁各地,祖先们迁移大多是为了活命,为了躲避战乱,现在迁移则是为了追求更文明、健康、幸福的生活。而这些因迁移变成的游子,在四海八方怀念着这片故土。怀念着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河,那梯田,那坡地,那山中的大松树,那港边的芒草丛......
劲风狂卷着白茅,掠过仙岛湖面,把月牙岛上的瓜果香送往临湖而居的,排列整齐的新农村,旧日村落,已随时光流转。被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锈迹斑驳的铁门环、苔痕暗侵的古井台是游子梦里的故乡。清澈见底的湖水,宽敞整洁的马路,硕果累累的采摘园亦是游子“梦里”的故乡,梦里期许着的、盼望着的、蓬勃发展的故乡。
整理:王佳
责任编辑: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