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
《王琳:无事不几何》展览启幕
2025-05-11 15:40:09   来源:今日湖北

以几何之思串联艺术教育与创作实践

 

  本网讯(白静2025510日下午16时,由佑品空间主办的《王琳:无事不几何》个人艺术展在洪山区野芷湖西路创意天地03创意工坊101空间正式开幕。本次展览聚焦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王琳近年来的几何系列创作,以理性与诗意交织的视觉语言,呈现艺术家对空间、秩序与生活哲思的探索。开幕式现场汇聚艺术教育界、批评界及创作领域的重要嘉宾,在学术对话与创作分享中,彰显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实践的深层联结。

1746949116489714.png 

学术方阵齐聚,共话几何美学的教育底色

1746949131513631.png 

  开幕式由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事业部副主任马凌主持,“几何不仅是数学概念,更是艺术创作者解构世界的密码”为引,揭开展览的学术序幕。首位致辞的胡朝阳教授,作为原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与动画学院院长,从艺术教育的传承视角出发,指出王琳的创作“将学院派的严谨技法与个人艺术语言创新结合,展现了高校教师在教学相长中对形式语言的持续深耕”。他特别强调,几何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多元表达,正是艺术教育中“从基础训练到观念转化”的典型范例。

1746949149445760.png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管家庆教授则以同仁与观察者的双重身份,分享了王琳在教学与创作中的双重投入:“在课堂上,她是引导学生建构视觉逻辑的导师;在画布前,她是打破常规、重构视觉秩序的探索者。”他认为,本次展览不仅是个人创作的阶段性总结,更折射出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学术思考转化为视觉实践,为青年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创作典范。

1746949164500207.png 

  著名艺术批评家、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从艺术史脉络切入,将王琳的几何系列置于当代艺术的“形式回归”语境中解读:“当抽象艺术逐渐走向观念化极端,王琳的作品以几何结构为载体,重新锚定绘画的本体语言——线条、色块、空间的对话中,既有蒙德里安式的理性秩序,亦有东方美学中‘留白造境’的诗性,体现了跨文化视野下的创作自觉。”

 

创作者的自我剖白:从教学现场到创作现场

1746949179218876.png 

  艺术家王琳在致辞中坦言,创作灵感深深植根于日常教学与生活体验:“每天穿梭于教室与画室,观察学生的习作、整理教案的过程,让我对‘几何’产生了新的认知——它不仅是画布上的构成法则,更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秩序:窗格的投影、建筑的棱角、甚至教案上的公式符号,都在不经意间转化为画面中的视觉元素。”她特别提到,作为高校教师,创作与教学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相互滋养的共生关系:“当我在画布上尝试打破几何图形的机械性,赋予其流动的韵律时,其实也是在反哺教学——告诉学生,任何基础语言都可以成为观念表达的载体。”

 

开幕时刻:以学术之名,启艺术之思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汤逊美术馆馆长王心耀教授作为展览学术主持,以“无事不几何,无处不艺术”为题宣布展览开幕。他指出,王琳的作品打破了“几何抽象”与“生活日常”的边界,让观众在理性结构中感受感性温度,正是当代艺术“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经验”的生动注脚。随后,全体嘉宾于佑品空间作品前合影,镜头定格下艺术教育界与创作界的深度联动——既是对一位高校教师艺术成就的肯定,亦是对“艺术教育如何培育创造性思维”的一次可视化实践。

1746949193904539.png 

展览延伸:让几何美学走进公共视野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76日,正如佑品空间策展人所言:“王琳的创作既是个人艺术语言的凝练,亦是艺术教育成果的外化——当教师以创作者的身份持续发声,本身就是对‘教育即创造’的最佳诠释。”

在艺术教育与当代艺术创作日益强调“双向赋能”的当下,《王琳:无事不几何》展览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与思维的双重盛宴,更以创作者的双重身份,书写了高校教师在教学、研究、创作三线并行的时代答卷。

 

展览信息

展期:2025510日—76日(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闭馆)

地点:洪山区野芷湖西路创意天地03创意工坊101佑品空间

出品梦屋光影

策展人:袁晓舫

主办机构:佑品空间

展览执行:吴娇 瞿雅 张奕龙 张扬

支持单位:武汉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合美术馆等

 

   【责任编辑:万星】

 


上一篇: 满足这些条件的才算是好蜜蜡
下一篇: 没有了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