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字、“方”字考释——“数学天文学”的“视运动”概念(四)》
张天弓
殷商甲骨文“周”字有诸多形体,《甲骨文编》收录31个字形,古今释家众说纷纭。【1】李圃主编《古文字詁林》第二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2—93页)这里拟从数学天文学的“视运动”概念的角度作初步探索。
殷墟“周”字的主要形体有:“”(《合集》1086,典组)“
”(《合集》4882,宾组)“
”(《合集》6813,宾组)“
”(《合集》4885,宾组)“
”(《合集》8473,宾组)“
”(《合集》20074,出组),见图1。主要特性是:(1)均为四方形,或四个方格:(2)四个方格内有点(
)或无点(
);(3)有点者可分为三类:一则横向(
),一则直向(
),一则中点(
);(4)四个方格的完全封口(
),或完全不封口(
)或左右封口(
},或上下之中间封口(
),或上封口而下不封口(
)。其中“
”最为特殊,中间长竖可与“直(
)”字对应,与“中”(
,《合集》10405,宾组)对接,表示运算四方、四方风,涉及天文学与数学、几何学,造字之意非常丰富,这里拟重点讨论几个关键问题。
(一)今学人多解释为农“田”,种植庄稼,这是合理的,其本形为“田”,如秭归遗址“陶顶盘”圆周边之横式二“田”,共有8个(图2),但殷商“周”字远不限于“田”形,应该是指以“田”为主的区域。“田”形中的之横式点、直式点,表示四方风的方向、方位。
(二)“周”字各形均有圆转的理念,即是“化圆为方”、或“方圆”互换,互换则周转。新石器时代的几何图形诸多,常见的是“方圆”。《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关于几何图形与天文的关系作了精细的论述:“人们外出打猎和进行其他生产活动,需要了解位置和方位。首先当然是日出的东方和日落的西方,后来逐渐有了南方和北方的观念。南、北概念的形成,可能与经常遇到的风有关,也可能与天上的星星相关”。“新时代时期对于图形的对称性已有深刻的理解。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案都能找到”。“‘观象授时’是古代天文的重要功能。最早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很多地方出土了玉琮,天圆地方,作为祭祀天地的礼器,它是一种将天和地象征地融为一种模型。”【2】郭书春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这些论述是合理的,如果对照从秭归遗址的数学天文学(图2),就有数学天文学之源流的站位与视点。
首要是“天圆地方”的观念,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阴阳说的宇宙论则产生于战国时期,而且在墨子之后。殷墟未见“地”字、“矩”字,只见“周”之方形、“版丁”之方形、《干支表》之方形等。“方”字(,《合集》12855,宾组),表示人丁之生,中间为横式“壬(妊)”,表示四方、四方风之四个点、四个角,有“周方”的限制,主要在天顶,还有“周方”以外的数轴短线。殷商只有“天圆周方”的数学天文学。新石器时代的玉琮也是如此。
西周金文“周”(,《乍册䰧卣》铭文,《集成》5432)字,多见于“田”形加口,其实是表示方圆转换而转动意思,与数学天文学相关。基于“田”形的区域有水域、水田,如“
”形,水域、水田如鑑而映照出日影、月影及其变化,这也是天象观测一种方法。
(三)殷墟卜文的“方”字涉及“方国”,这是今人的术语,孙诒让《契文举例》提出来的。四方的四个“点”都要人丁兴旺,这与“国”的理念肯定有差异。实际上殷墟未见“国”字,只见“域”、“或”。从秭归遗址“陶顶盘”看,远古先民知晓地球的观念,是几何学与天文学合体,才有“化圆为方”。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具有演绎法公理的性质,中国古代与天文学合体的几何学更是如此,还具有一定的解析几何的功能。当然,商代也有社会制度、社会治理,但“方”本身、“区域”的观念是讲天文地理,很难直接与“国”划等号。
(三)“周()”字的化圆为方,首先这是太阳周日“视运动”的数值24时辰,二十四节气(360度),即是周年视运动的数值,这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相关。西周金文“周”字有一种形体是“中”形加口(
,《倗生簋》铭文,《集成》4264),可以为证,而与“直(
)”对应则是南北垂直中轴线之中分。
简单地说,全封口“周()”的算法就是地球自转之圆周(24时辰)和全球公转圆周(360度)。四周有数轴短线之“周(
)”,还要运算分数位之“度(
)”,涉及视运动的内插法与外插法,还会涉及无理数。
(四)“周()”字与天文学推步法相关,而“观象授时”实质上是推步法中的“观象授时”。《说文》释“周”:“密也。从用、口。古文周字,从古文及。”段注:“及之者、周至之意。”【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经韵楼藏版,第58页)殷墟“及”(
,《合集》12510,宾组)字,表示追赶者逮住前人,实际上是讲推步法,后者的方向、算法与前者相同。推步法的施行是群体的专业性工作。殷墟“臣”(
,《殷墟文字甲编》2851)字,为横式之“目”直起来,表示熟知天文地理、数理逻辑可以为公职人员,或者说王之“臣”。殷商有“小臣”一职,名为“臣”的官职情况比较复杂。
《说文》所谓“周密”,至少是涉及古文“周”字,应该包含有天文学推步法中的数理运算的意思。这种理解与其释字存在较大差异,释“周”也是《说文》中非常诡异的一例。这里提出天文学与数理逻辑两方面的证据。
其一,许慎治学的起家就是《淮南子注》(原名应为《淮南鸿烈閒诂》),当然熟知《天文训》的内容,这不是说完全接受《天文训》的观点与材料,而是说作过深入研究。
其二,东汉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上上圣人”的首位是“太昊帝宓羲氏”:张晏曰:“太昊,有天下号也。作罔罟田渔以备牺牲,故曰宓羲氏。”师古曰:“宓音伏,字本作虙,其音同。”这是说“伏羲”即是“宓羲”。“宓羲氏”的后面是“女娲氏”,再后是“共工氏”。【4】〔东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第863—864页)
“必”为“宓”的本字。《说文》:“必,分極也。”段注:“極,犹准也。凡高处谓之極。引伸为词之必然”。【5】《说文解字注》第49页)殷墟未见“密”字,“宓”(,《铁云藏龟》128.1)字,从“六”、从“人丁立于地”。“必”(
,《合集》14034,宾组)字,为人丁立于地。
殷墟未见“極”字,“亟”为“極”的本字,殷墟“亟”字有二种形体:“”(《合集》10201,宾组)“
”(《合集13637反,宾组)表示东向行和西向形,与天文学推步法(
)对应。“宓(
)”“必(
)”二字的“高处”之“分级”,是指分垂直轴线之中分南北極及天顶,也涉及上下之分“地平”,这是数学天文学的坐标体系的关钮,笔者另文详述。现在可以看到,《说文》所谓“周,密也”,是暗合秭归遗址的数学天文学之数理。函数六与函数三合的本初之意是生命个体之生。许慎是知晓班固《古今人表》中的的“宓羲”与“女娲”的,释“周”用“密”不能说与“宓(羲)”毫无关系。
笔者《楚金文、楚简“集”字考释简论集合论函数运算黄金分割率》【5】载于《书法报》2021年8月18日)探源秭归遗址的“太阳神女”,就是伏羲女娲之合体,其关键在《古今人表》中的“宓羲”,这再次证明秭归先民将人类的生殖崇拜演变为集合论函数、几何学与天文学。所以,殷墟“周”字可以与秭归“陶顶盘”中的8个横式二“田”对接。完全出乎意料之外,“必(
)”字竟然是科学“必然”概念的原型。墨子的数理逻辑属于专名的“历史因果理论”,《墨经》中称“命题逻辑”为“命文”【6】谭戒甫《墨辩发微》“经上78,说”:“有实必待文多也命之”。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62页)“文”就是指字形。所以字形能够表达概念、命题、证明、算法、数值,例如其中所用的“必(
)”字。
(五)“周”字诸形还涉及雕版、书契。中国古体文字必须“书版”,书版会有倒版而用倒数。“书版”是字形与对象的中间环节,直接显现。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释“周”:“
象方格纵横,刻画文采之形,当为彫之初文。《说文》‘彡’部:‘彫,琢以成文也,从彡,周声。”,又《广雅·释诂》:“彫,画也。”《释言》:“彫,鏤也。”【6】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版,第173页)这种解释是睿智的。雕版、书版的“工”均需要“周转”,这是天文学“视运动”中的重要一环。黄金分割率首要是书契审美的数理,同时是周年视运动的关键算法。
墨子的名言“书于竹帛”,实际上是讲数理逻辑的倒版运算而用“倒数”,这与书契之版相关,简牍为版,金石为版,甲骨为版,陶器也是一种版。刻鏤文采回“周转”,甚至可与篆刻也相关。商代已见考古发现的印玺,基本为方形,铸刻都会“周转”。
(六)殷墟“周”字演化为周原甲骨文,出现了因袭殷商“周”形与加口形之“周”.今有研究者认为“田”形加口形以示可出政令,表示诸侯的权威。
【7】董琨《周原甲骨文与汉字形体的发展》,载于《古汉语研究》1994年(增刊),第86页)如果这种田形加口形的解释确属姬周的造字之意,口出政令也要书版,而殷人的造字之意是天文学的化圆为方、方圆转换,所以口与日可以对应,具有数学天文学中的几何学的演绎公理特性。推步法中有口令,这也是合乎情理的。所以《汉语大字典》“周”字条例举古今字形摹本15个,设21个义项,【8】《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除了朝代名、姓等5个义项,其他16个义项均与殷商“周”字的本义有关联,例如“通舟”、“亲密”等。“伏羲女娲”合体涉及血缘关系,这是“亲密”之因。如同段玉裁注所言“必()”字表示“引伸为词之必然”。
殷墟“周”字是天文学的太阳“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概念的一个原型。
(2012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