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我们要重建书香之邦,让大家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知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只有如此,中国才能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2021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日下午14:00,在上海三联READWAY华中区首店江汉路店三楼的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青年人的成长与爱的教育”《论爱的教育》新书分享会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如此呼吁。
在刚刚从疫情中重生一周年的武汉,许多年轻学生慕名而来,挤满了书店的活动现场。还有武汉大学的校友特地从北京赶来,聆听老校长的演讲。上海三联书店副社长陈逸凌、刘道玉基金会秘书长何莹、江汉区有关领导等亦亲临现场。
《论爱的教育》一书是刘道玉先生在疫情期间整理完成的。在封城的艰难日子里,刘先生身处武汉依然坚持写作,88岁高龄,克服听力和视力不济、甚至右手不能写字的困难,用左手写字,将不老的爱心倾注在《论爱的教育》一书的字里行间。“《论爱的教育》一书集中收录了刘道玉先生在武汉大学、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和退休后三个时期关于爱的教育的所思所作,包括从教育即解放、呼唤爱的教育、学校是成长之家、做热爱学生的校长、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五章内容。该书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上所有关心教育的人提供了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参考。”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广胜说。书中还记录了他的教育实践,他作为校长会邀请父亲不能按时来接她放学的女生到自己家里做客,会跟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谈心,会去看望入狱的学生,会跟年轻老师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刘老强调:“中国当前的教育更多是溺爱、偏爱的教育。教育必须要有博爱精神,教师的劳动是播撒爱心的种子……有爱的地方,生命一定会欣欣向荣。”
活动现场开展了现场提问环节,有读者向刘老提问:应试教育制度是学位教育、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过于偏重知识性传授而忽视对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格品德的培养。然而在“互联网+教育”模式日益普及流行的情况下,知识的传授已经更多被网上的渠道取代,而能力和人格的培养才是需要家长和老师更需要关注的领域。请问如何看待教育模式的转变?以及家长和学校如果更好地在学生的能力和品格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刘老回答:知识性学习确实越来越多被网络取代。也曾有美国教育家预言网上教育模式的推行,美国会有很多大学会关门。但是对此校长并不认同,学校不会关门,因为对人的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是很难被网课取代的。未来的教育发展模式应当是网上网下结合模式。家长和学校必须转变过度重视知识的观念,要更注重能力和人格的培养,并将新的观念践行到每一个教育细节中。另有一读者提问:那么作为年轻人,想跟老校长请教一下,为了什么而读书?做为年轻的学子在阅读中选择什么样的读物?怎么样读书?刘老在回答时,回忆他在武汉大学工作时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建议20%的专业学习 80%的通识学习,读书面要广。读书“悟性”很重要,读书要经历“知”、“懂”、“通”三个阶段,只有达到“通”的阶段才能学有所获,在武汉大学成长并走出去的文化名人易中天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书香如兰,书香润心。当教育成了万众瞩目的难题时,也许只有本着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爱,才能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活动现场准备了《论爱的教育》限量签章本。读者购买踊跃,希望从中获得新的启迪。购买者纷纷持《论爱的教育》与刘道玉先生合影,久久不愿散去。”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有读者现场如是表示。
编辑:蔡亮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