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记者 邹德祥)专注于写作的神话大师周濯街竟然有“开小差”的时候。
2月12日(正月初一)晚八点,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与你一起识读《尚书》节目播出时,周濯街感慨“是一场精神洗礼的文化之旅……”顷刻间,周濯街为自己坚守30多年的传统文化创作陷入了深思。
他出身贫寒,高小毕业后辍学,先后出版了以民间传说相关史料为素材的长篇神话小说99部(其中在台湾出版《妈祖》等36部),发表、出版中短篇民间故事、小说800余篇,撰写民间文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合计3700万字,人称“神话大师”“中国神话小说创作第一人”。
目前,他正在写作《中国神话史略》这20卷本的华夏诸神长篇《史记》,涉及到12000多个神仙,每部在45至65万字。为实现这一宏愿 ,他每天凌晨3、4点钟起床,写作到五点半出门锻炼,七点钟回来继续创作。目前20卷长篇已经完成了17卷,正在写第18卷,争取两到三年内写完。
每天看电视,他习惯站着看,走着看或者原地踏步看。问其缘由,他说人要有健康的身体,长期写作是人生的马拉松,不能以百米冲刺速度去完成。任何事情不能太急躁,太急功近利,慢工出细活,他每天用于创作和阅读的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
神话大师写作也偶尔“开小差”。
在创作《中国神话史略》时,他时而会遇到写作中的“干扰”,历史故事的“勾引”,让他欲罢不能。
中国纺织业祖师爷“人间织女”黄道婆的动人故事就吸引了他。“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在上海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歌颂的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
不仅如此,南戏北戏、汉剧、黄梅戏、中国戏曲的来历等,凡是遇到与此有关的故事往往让他“耳热心跳”,让他不得不停下长篇写作,用短则两三个小时,长则大半天、一天多的时间专注下来记录资料、写小故事甚至论文。他告诉记者,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心灵的激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将把人类童年的记忆认认真真记录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大长篇。
编辑: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