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十友堂的故事
原创 小岛羊 小岛羊
十友堂的由来
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西北区进士牌坊旁,有座中西融合典雅质朴岭南韵味十足的建筑十友堂,现为物理学院的行政办公场所。
2014年拍摄
十友堂原为岭南大学农学院大楼。众所周知,岭南大学是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1888年创办的,校董均为美籍人士。说起农学院,不能不提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先生和岭南大学第一位华人校董马应彪先生。
追随孙中山先生多年的钟荣光先生,知道中山先生一生关注中国农业,有感于当时中国农业落后状况,决心在岭南大学农学部基础上筹办岭南农科大学,但美籍校董们并无扩充意愿。时任岭南大学副校监的钟荣光先生决心摆脱对美国人的依赖,独立筹建岭南农科大学,并于1921年组建了全华班的农科大学董事会,负责学校筹建及经费筹措。同为中山先生追随者、先施百货创始人马应彪先生出任董事会主席,钟荣光先生亲任岭南农科大学校长。
南农科大学成立后即刻筹资建楼,董事会主席马应彪先生带头捐款,并与来自香港美国秘鲁和广州的知名华侨林护、蔡昌、李煜堂、李星衢、梅彩乃、黄世煦、黎拾义、邹敏初、邹殿邦等十人各捐资一万元。此外还有遍布世界各地的数十名商人及商会各捐款一千元,集腋成裘,捐助者们为大楼修建做出了贡献。
大楼因十人捐款数额高遂取名“十友堂”。教工合唱团团友刘老师的亲人是著名的十友之一,听她讲过故事,真心为她和她的家人骄傲。很欣赏十友堂名字里的“友”字,体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味,那数十名捐助者虽未被包括在“十”之中,但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被涵盖在“友”中并被人们默默记在心里的。
农科大楼建设过程中,1927年8月,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岭南农科大学合并到岭南大学,更名为岭南大学农学院。这样,十友堂就成了岭南大学的农学院大楼。
十友堂落成庆典
十友堂是一座包含地下室的四层建筑,是当时功能最先进的农学教学大楼。大楼内设有课室实验室行政办公室和陈列室等。该楼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师埃德蒙兹(Jas. R. Edmunds Jr.)设计,1929年12月6日,在岭南大学建校25周年校庆之日落成。农学院大楼建成后,岭南大学的很多重要合影开始以此为背景。1931年,原在马丁堂的校博物馆搬迁到十友堂首层。
十友堂的设计师埃德蒙兹很了不起,康乐园里不少建筑是他设计的,最著名的就是中山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怀士堂,大家习惯称之为小礼堂,这是孙中山先生做过“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著名演讲的地方。同属于物理学院的爪哇堂,十友堂周边的八角亭和陆达理堂(岭南大学时期的理学院大楼)均为埃德蒙兹设计。埃德蒙兹还与人合作设计了荣光堂。这些建筑是南校园的一道风景线。
绿树掩映中的十友堂(崔大师航拍)
50年代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与岭南大学合并。1953年秋,中山大学从石牌整体搬迁至康乐园岭南大学校址。从那时起,十友堂就成了中山大学物理系的教学科研及办公场所。文革期间大楼未能幸免,两派学生武斗一把火将大楼西侧部分楼顶和房间烧毁,1971年才重新修复。
十友堂虽经多次维修仍较好地保留了原有风貌,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现代优秀建筑群保护名录。2002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堂匾“十友堂”为容庚先生所题。
每次带朋友参观校园都会推荐她们来看一看十友堂。几年前《南方都市报》曾推荐过微旅游线路之中山大学篇,前面提到的几座建筑都是必游景点呢!
一个非典型物理人与十友堂
2003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十友堂成为中山大学物理系办公场所50年后我来到这里,在十友堂一楼一间办公室有了一个卡位,从湘潭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变身为中大理工学院(现物理学院)研究生秘书,开始了一个非典型物理人与真正物理人打交道的历史。
十友堂一楼大厅,我的办公室在右下角这间
于我而言,身份转换最大的不适应是外行不懂专业,比如工作牵扯到的很多学科知识我一无所知。当时学院研究生培养涉及数个一级学科和多个二级学科。初接手工作阶段最要感谢的是诸老师,她是我的“前任”,坐在我身后,从研究生招生到日常培养再到学位答辩等,她是随问随答,几乎是“手把手”的教会了我。要知道工作移交之后,她并没有教我的义务。
喜欢办公室这个集体,初来乍到的我得到了许多同事的帮助。严格意义上讲,在我还只是学院一名家属时就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办公室的温暖。当时的黎书记和行政副院长袁老师为落实我工作的事情没少费心思;办公室温主任陈主任从机场接人到生活安排忙前忙后的给了许多关照;人事秘书高老师亲自带我女儿去小学报到......
学院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从硕士博士近百人发展到超过五百人。做了五年研究生秘书后,我转为担任学院宣传及党务秘书。那段时间,研究生秘书岗位人员更换较为频繁,有的只工作几个月即因故调离,不管怎样,有珠玉在前,我也像当年的诸老师一样,尽我所能对新秘书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十几年来,一直努力在续写那个春天的故事。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即便在同一个办公室人员也在流动之中,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因退休因工作调动有人离开十友堂,同时也不断有新人来到十友堂。有幸先后与数十位老师成为朝夕相伴和睦相处的同事,没有血缘却胜似亲人,喜欢这里家一般的氛围。
相比有90余年历史的老楼,我与十友堂结缘的时间只是楼龄的五分之一。喜欢这座有故事的楼,在这里我接触到许多有故事的人,他们中既有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也有后生可畏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更有许许多多像小哥阿泰这样普普通通的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