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马璞,1982年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学位,导师是著名麻醉专家张诗海教授。目前工作于武汉市中心医院麻醉科,对产科及小儿麻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始终关注学术前沿动态,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麻醉支持,为手术保驾护航。
俗话说得好:“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手术过程风险重重,麻醉医生对病人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岂是简单睡觉可比;麻醉药品机制复杂,相互作用,又岂是“一针倒”可喻。作为第十批援莱医疗队中最年轻的医生,马璞以自己娴熟的专业技巧守护莱索托无影灯下每一个生命。
远赴莱索托,相去长且悠
2016年3月10日的清晨,一通电话改变了马璞接下来的生活。“如果真的没有人去,而您又觉得我可以胜任,那我就去!”当麻醉科主任严虹征求马璞意见的时候,他这样回复道。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减少援非的阻力,除了妻子,家里没人知道他的决定,直到抵达非洲,他才告知父母。
没有事先充足的准备,没有征求父母兄弟的意见,没有过多的权衡与犹豫,只是因为主任信任、医院安排、国家需要,马璞抛弃小我顾全大我,义无反顾投身到援莱医疗中去。在去往非洲之前,他还和其他队友一起到北京进行培训,主要是体检、办签证、学习防艾知识、加强党性教育等。
不读古人书不知古人理,不去非洲探不知其生活。从医以来,马璞一直对援外医疗充满憧憬,对援外医生既尊重又羡慕。谈及参与本次援莱医疗队的初衷,马璞表示,援助莱索托不仅可开阔个人视野、磨练自己,还是自己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需要。
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远赴莱索托,既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在异域他乡是否还能坚守为医者的本心?他,他们,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
困境不自哀,尚思传医哉
医疗队所援助的莫特邦医院是莱索托第二大医院,但只有7名当地医生,医疗设备更是寥寥无几,患者常因医疗设备不全而饱受病痛折磨,甚至失去生命。
最让马璞印象深刻的是挽救一名双胞产妇的经历。当地一30岁左右妇女到医院来生产,顺产过程中由于胎儿无法从产道自然娩出,其中一个胎儿已经没了呼吸,医生们只能将顺产临时更改为剖腹产。“产妇患有高度妊娠高血压,而且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心衰、急性肺水肿,腹中又是双胞胎,从后来的情况来看,双胞胎是胎头交锁,也就是两个胎儿的脑袋缠绕在一起,情况危急,每耽搁一分钟就危险胜千分,随时可能母子均不保。”再次提及这件事,马璞还是一脸担忧,由于莫特邦医院麻醉药非常有限,产妇情况又比较危急,麻醉难度极大。眼看着产妇呼吸减弱,马璞决定奋力一搏:“现在立刻实施麻醉,再辅以手术,能保一条命是一条命!”
在他的坚持与众人的努力下,产妇和其中一个胎儿活了下来,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必须马上转到上级医院。看着刚从鬼门关救回来的母子,马璞主动提出护送他们到100公里以外的Queen Mamohato纪念医院,以便路途中实时监护。山路崎岖,行车颠簸,产妇几次差点从担架上滚下来,都是马璞紧紧护住,将其平安护送到目的地后,才回到驻地。为此,莫特邦医院院长Malope还专门向其表示谢意。
当地不仅缺医少药,还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马璞一行人抵达莱索托不久,中国所捐助的新型麻醉机也到位了。但当地医院无人会组装机器,马璞便利用休息时间研究说明书,自己动手安装起来。从安装到使用,期间遇到不少麻烦,马璞便打电话向国内求助,还申请从国内邮寄一些配件,经过反复调试,这台麻醉机才投入使用,莫特邦医院也迎来了“新宠”——新型麻醉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帮助他们解决医生与药物问题,还要尽量捐助相对应的器械,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这样才能帮助当地医疗事业快速长久发展!”马璞看着当地医生使用麻醉机的照片欣慰地说道。
力微仍尽付,跨国友谊固
“You come here to help our people, not to dance!”连续举办了两次义诊,Lisemeng村86岁的酋长如此评价中国医疗队。援外一年期间,第十批援外医疗队连续举办了18次义诊巡诊,获得当地人一致好评。
前两次义诊都是马璞策划安排的,他不仅担任团队财务会计,还积极充当医疗队和当地人民之间的“连心桥”。第一次义诊地点设在Lisemeng村,马璞积极联系当地酋长,说明来意,获得老酋长首肯之后便立马组织开展义诊活动。从确定义诊场地到安保安排,从组织相关人员到分诊患者,从收集困难家庭信息到发放捐赠物资……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每一个细节,他都反复确认,他用行动得到了当地同事的支持和华人华侨的积极参与,促使义诊巡诊有条不紊地开展。
第一次义诊的成功举办,为接下来的义诊巡诊做了“先锋”准备,也拉近了医疗队和当地人民的距离。当地人亲切地称呼马璞为“马岱欧”,称呼中国医疗队为“友好的使者”。在一年的相处中,中国医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种跨国情谊也慢慢地滋生开来。
一个人行善的力量或许微弱,但一群人从善的光芒不容小觑,马璞以及他身后的中国医疗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行动为当地人提供医疗援助,用真心给以他们真挚的友谊。
从素不相识到奋力抢救,他是当地患者心中“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神” ;从结伴而行到生死与共,他与队友之间在无形之中结下肝胆相照的情谊;从援外任务到跨国友谊,从此,他与当地人民此生虽难见,但念念不相忘。
个人感悟:
一年的援外经历,注定将成为我一生的宝贵财富。一年里,我学会了享受孤独和寂寞。学会了如何在单调落后的条件下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心境不会随环境而变化。一年里,我也开阔了眼界。上到首相、大使、华商领袖,下到摆摊小贩、家庭主妇、门卫保安,从不同人的身上我学到了为人处事的技巧。我还深入体验了非洲原住民原始文化,以及非洲白人的殖民文化,让我对国外文化有了零距离的体验。一年里,我开放了心态,学会了坚持、容忍和妥协。那就是对原则必须坚持,对不同的见解和行为必须容忍,以及在具体事物中的必要妥协。
天空不留下我的影子,但是我已经飞过。友谊的种子已经根植于我和非洲同胞的心田,它必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