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襄阳网站>房产资讯
让老房子变成“钱袋子”
2018-01-21 10:35:08   来源:襄阳政府网   分享:
0

  【襄阳政府网消息】一边是农民进城,大量宅基地废弃闲置。一边是农村用地紧张,保护耕地任务紧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作为全国15个试点之一,去年3月,宜城市启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启破冰之旅。 
  如今一年过去了,宜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进展如何?如何破题?5月27日至28日,记者前往宜城进行采访。 
  宅基地确权:不仅管得住,还得管得好 
  “三山两水五分田”的格局,让宜城成为“农业小胖子”。但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农村地和人的矛盾逐渐显现。 
  宜城市有38万农村人口,总户数10.66万户,宅基地11.24万宗。这其中,超面积8.63万户,占总户数的81%;“一户多宅”现象8700户,占总户数的8.16%。 
  “改革首先要让老百姓认可。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最终目标是农村宅基地不仅管得住,还得管得好。”宜城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达成共识。 
  经过多次研究,宜城市决定从有偿使用入手,即宅基地面积在全省法定的200平方米以下的,不收费;宅基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以上者,交纳一定的有偿使用费用。 
  “种地国家还给补贴,凭什么占用宅基地还要交钱?”想不通的村民,不在少数。 


  宅基地改革,离不开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宜城市组织500名干部深入农村的每家每户,摸清农民思想,收集1000多条意见,上报宜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将1000多条意见归纳整理成103条措施,再次征求农民意见,反复沟通。 
  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开了43次会,最终制定了《宜城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并一次性获得国土资源部批复。 
  大胆探索,破旧立新。宜城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行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农业发展、村庄建设等规划的“多规合一”。 
  运用大数据,分析标准面积。搜集全国21个省(区、市)的宅基地面积标准数据,筛选出省内具有代表性的14个样本区2935个样本点,确定以人均耕地作为宅基地面积标准的主要参考因子。 
  选取样本,试点示范。从东向西,按照城郊、集镇、平原和丘陵地势区分,分别选取了8个村庄进行先行先试。 
  实地测量,确权登记。成立宜城市不动产登记局,完成全市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同步开展农民住房测量。 
  今年3月,8个试点村的宅基地及农房确权登记工作全部完毕,2286本不动产权证将于6月底前陆续发放到位。 
  流水镇黄冲村七组31岁的农民肖涛名下有两个宅基地。改革后,他现住的房屋占地110平方米,免费使用并于5月底办理了不动产权证。另一处宅基地占地1亩,按每年500多元的标准先期支付了多占宅基地3年的费用1600余元。 


  产权赋能:既要“命根子”,又要“钱袋子” 


  在农村,农民辛苦一辈子就为了在宅基地上盖一栋好房子。宅基地和房子,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宜城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农民的“命根子”。 
  在城市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单独分配宅基地,采用农民公寓和农民住宅小区等形式保障户有所居;城市规划区外,乡(镇)政府所在地、传统集镇、农业产业化区采用集中统建和新型社区建设等形式保障户有所居,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到建设中;传统农区根据人均耕地多少,继续实行“一户一宅”政策。“以前,宅基地的所有权是集体,因此无法进入市场。但改革赋予了宅基地和农房权能,彻底盘活了土地资源。”刘猴镇党委书记韩东进表示,从解决人地矛盾上来看,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接地气的。 
  改革就是要让农民的“命根子”变成“钱袋子”,而催生的红利,让农民尽享。 
  据了解,宜城农村共有闲置宅基地、一户多宅占用地及村内闲置地约8万亩,占农村居民用地总面积的50%。通过统筹整治,全市可望新增耕地5万亩以上。 
  这5万亩土地若全部复垦,按每亩2000元/年的收入计算,可增加收入1亿元,为38万宜城农民每年人均增收260元。 
  通过宅基地改革和土地综合整治,宜城市可提供土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5万亩,按每亩5万元计算,预计带来收益25亿元以上。 
  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宜城允许宅基地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让、出租,并建立流转机制,赋予了宅基地及农民住房财产权,保障宅基地的用益物权。 
  流水镇黄冲村六组村民肖龙懂挖掘机技术,他早就看好了一台20多万元的二手挖掘机想买,却因为7万余元的资金缺口望而却步。 
  5月27日,以不动产权证为抵押,肖龙成功从宜城市农业银行贷款8万元,准备购买挖掘机。“以前宅基地是死资产,如今却能变现。”肖龙说,有了挖掘机,他就能增加年收入10万元。 
  农民有需求,银行有动力。黄冲村已经有5户村民利用宅基地做抵押,从银行贷款46万元。“在国家基准利率的基础上,给予农民宅基地抵押贷款10%的优惠。”宜城市农业银行行长覃明宏说,该市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贷款。 
  据了解,目前宜城市已经有4家银行分别出台了抵押贷款办法,正储备项目准备放贷。 
  除了抵押贷款,宜城市还以统筹土地整治推动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退出的宅基地实行村集体回购,并给予农户一定标准的补偿和奖励。 
  在刘台村,30多户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按村里规定,老旧宅基地及房屋可给予1万元左右的补偿。 


  激发活力:唤醒“死资产”,变成“活资本” 


  “确权的宅基地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才能最终盘活土地资源。”宜城市人民银行行长王大钊说。 
  黄冲村五组32岁的李青山发展莲藕种植。以前,青山通过担保贷款,不仅额度低而且成本高。今年通过宅基地抵押,只用了三天,他就收到了10万元贷款,三年贷款期年息才5.65%,三年间随贷随还。“在贷款额度、利率和期限上,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金融机构要尽量向农民倾斜。”宜城市农业银行行长覃明宏说,该市拿出500万元,奖励参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金融机构。“如果宜城的10万宗农村宅基地进入市场流通,将形成至少200亿元的资金池。”宜城市金融办主任王会书算了一笔账,如果有10%的宅基地进行贷款,就会产生20亿元的市场。 
  王会书说,宅基地改革突破了集体经济的藩篱,形成了新的竞价机制。依照宜城市有关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宅基地,全宜城市农民均可交易;城市规划区外的宅基地,本镇农民可参与交易。“要算好农民增收、耕地保护、集体收入三笔账。”宜城市委书记李诗表示,宅基地制度改革决不能损害农民利益。 


  随着改革的推进,“沉睡的死资产”逐渐变成了“流动的活资本”。 


  农民利用宅基地及农房抵押贷款,可以用于发展农业经济、扩大生产规模和壮大生意;农房转让、出租,增加农民收入;宅基地自愿退出,村集体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偿和奖励;宅基地退出后复垦为耕地,交由农民耕种后,农民获得种植收入。 
  流水镇黄冲村一次性收取了3年的宅基地使用费,共计19.5万元,600多农户平均每年交纳的使用费不到100元。“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村集体收入大大增加。”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朝富介绍,利用这笔费用,村里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不仅新修了标准化的广场,而且为不通路灯的两个村民小组安装了路灯。 
  宜城市提出,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将统筹建设10个左右跨行政村的村民聚居区、5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100个左右的新农村居民点,力争减少50%左右的自然村和居民点。 
  下一步,宜城市将成立市、镇两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把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等农村资源要素统一到平台上进行交易管理,盘活农村资产,促进农民增收,激发农村潜在的发展活力。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