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越调形成于鄂豫边界,是明代秦腔传入襄河一带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形成的剧种,也称“大越调”“襄阳腔”。那么,这种传统剧种我们传承得怎么样呢?今天的“襄阳腔”又面临哪些问题呢?
湖北越调在襄阳有几百年历史,在谷城、老河口等地颇为流行,在清代乾隆年间,成了有相当影响力的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既保留了古老“秦腔”的风格,又融合了本地的“襄阳腔”,因此它的唱词、动作都很有襄阳味。
观众 尚俊一:喜欢的就是它这个土,地方的土,有一句女子,这个就是谷城典型的地方话,另外的话就是动作惟妙惟肖,很吸引人。
2014年,谷城“湖北越调”作为传统音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但戏曲研究者们发现,现在,能唱越调的老艺人也非常稀少,专业的越调班子已没有了,目前,演出的都是民间版本。拯救越调这种传统剧种,迫在眉睫。
著名剧作家 省文联原主席 沈虹光:我们在做物质文化的历史文化保护上面整旧如旧,让我们看到历史文化中最精美的东西。我们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也是一样的整旧如旧还要看到,它最精美的部分,最值得我们传承和保护,珍爱的部分。
整旧如旧,该从哪儿入手呢?专家们在研讨中提出,首要的工作是拯救失传的剧目,也就是让懂越调的人,挖掘并整理我市经典的越调剧目。同时,也要着力培养新生代力量。尤其是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受到“襄阳腔”的熏陶。
小学生 王姿涵:最喜欢剧中的小姐,想学那个小姐。
王姿涵的奶奶 王凤兰:她喜欢看这个节目,给她报的这个专业,因为她有这个细胞,也想把她培养出来。
著名剧作家 省文联原主席 沈虹光:要懂越调的老艺人要来教。如果你学不好的话走了样,就等于他学的不是越调,他起不起不到传承的作用。
专家们认为,越调的传承与保护,还需要观众的互动。但目前来看,越调还是小众文化,观看的人相对较少。因此,培养观众也是当务之急。
国家一级编剧 襄阳市艺研所原所长 董治平:过去的艺人说,观众是衣食父母。艺术想要发展,特别是戏曲艺术想要发展,全靠观众。比如说成立一些票友。把越调在中国戏曲史上的文化意义,文化地位,要让襄阳的老百姓明白,明白自己的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精美的艺术形式,我们丢掉了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