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安达) 在咸宁的公路上,有一位被同事们誉为“马路医生”的养护工——陈红,她以专业与汗水,默默守护着城市道路的平安与畅通,而她与公路的故事,不断续写在一次次紧急救援与日常养护中。
紧急救援:上班高峰的暖心守护
2017年4月25日上班高峰时段,长安大道上车流密集如织,车辆一辆接着一辆,仿佛一条流动的钢铁长龙。突然,一辆商务车毫无预兆地斜停在路中央,瞬间打破了这有序的节奏,交通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当时,陈红正在附近作业,她目光敏锐,第一时间察觉到车内司机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情况万分危急,身旁车流如潮,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但陈红没有丝毫犹豫,不顾个人安危,飞奔到车旁,像一道坚实的屏障守护在司机身边,防止车辆发生二次事故。同时,她迅速拨打了报警电话,为后续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在交警和医护人员赶到后,她又协助他们将司机送往医院救治。待交通恢复正常,她才默默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投入到公路养护工作中。
午夜坚守:温度掌控的艺术
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陈红的身影便活跃在城市的脉络之中。凌晨两点,咸宁城区桂花北路被两排大功率照明灯照得如同白昼。摊铺机轰鸣而过,沥青烟如白龙般缠绕着灯柱。陈红蹲下身,手掌迅速而准确地贴上刚摊开的黑色沥青料堆——150℃,指尖传来的灼痛让她嘴角微扬,“还能再撑五分钟。”她心中默数,因为再降5℃,这一车价值数万元的沥青料就将报废。她抬头,用沙哑却坚定的声音喊道:“速度提到三米,压路机跟上!”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敢怠慢,因为都知道,这位“马路医生”对质量的把控近乎苛刻。
初识道路:三分修七分养的领悟
时间回溯到1997年,20岁的陈红第一次跟随师傅来到摊铺现场。那天也是凌晨,她穿着借来的大号工作服,脚踏解放鞋,手握铁锹,一锹一锹地将边角料填补进路面的缝隙中。天亮后,第一辆公交车平稳驶过,司机摁响喇叭表示感谢。那一刻,陈红突然明白:一条路的好坏,不在于修建时多么气派,而在于养护时的精细与用心。“三分修,七分养。”这句话成了她职业生涯的座右铭。从此,她为自己定下了“三度”原则:料温、压实度、平整度,任何一项不达标,都必须连夜返工。
听音辨病:马路上的诊断专家
二十八年的职业生涯,让陈红练就了“听音辨病”的绝技。开车经过一段路,只需听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她便能判断出路面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她立刻停车检查,用指甲轻轻抠刮沥青表面,通过骨料的棱角状态来判断路面的抗滑性能。“骨料棱角没了,路面光得像镜子,抗滑系数肯定低于0.3,得马上进行微表处理。”同事们笑称她为“马路医生”,她欣然接受:“医生救命,我们保路,都是为了让人平安回家。”
暴雨挑战:小微积水点的克星
2018年7月,咸宁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暴雨。十七处“小微积水点”同时出现,最深处没过小腿。市政微信群瞬间沸腾,陈红迅速回复了一个定位:“马上到。”她带着旧伞、卡片相机和五十米皮尺,像侦探一样逐处勘查、拍照、绘制地图。水退后,她将照片放大至A3尺寸,用红笔圈出每一个积水区域,再与地下管网图进行叠加分析,最终锁定了“病灶”——雨水口被泥沙反灌,加上路面坡度不足0.3%。她带领团队钻进仅1.2米宽的雨水管,徒手清理出四吨淤泥,并调来铣刨机将路面整体抬坡五厘米。三个月后,暴雨再次来袭,十七处积水点全部消失,市民纷纷在贴吧点赞:“温泉路终于不再开船了。”
传承创新:公路养护的领航者
如今,陈红的手机里存着三百多个司机的联系方式,他们遇到道路问题总会第一时间联系她。她也开始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常拉着00后大学生实习生前往料场“上课”,用废旧沥青块讲解材料知识。“看,这是玄武岩,棱角分明才能咬得住;这是石灰岩,表面光滑,抗滑系数低,不能用。”孩子们听得目瞪口呆:“红姐,你比课本还厉害。”
陈红为自己定下了两个新目标:一是学会操作激光路面检测车,利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养护效率;二是考取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将自己二十八年的照片、日记和数据整理成册,编写《公路养护实战99例》,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参考。“我不能一辈子都蹲在现场,但我的经验可以永远留在路上。”
在咸宁城区外环扩建项目的评审会上,陈红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站在专家席上,第一句话依然是:“先想怎么养,再决定怎么建。”台下掌声雷动,她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那双手,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洗不净的沥青黑。当被问及二十八年职业生涯的感悟时,她望向窗外车水马龙,轻声说道:“真正的奖章,不是挂在墙上,而是每天平安开过却叫不出我名字的那条回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