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观天下雄关、觅千年涛声、游皇家园林
2025-07-21 13:52:41   来源:今日湖北

观天下雄关、觅千年涛声、游皇家园林

作者:郑秉顺

我们一行在天津完成了一个共同心愿后,次日,准备满意而归。金波必定是历史系高才生毕业,他建议我和王为杰顺便去看看“天下第一关”、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

登临山海关城楼,那巍峨青砖如一部摊开的史册,每一块都凝结着昔日的烽烟与悲鸣。长城巨龙蜿蜒,仿佛诉说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再坚固的壁垒,终究挡不住时光的淘洗,最终成了后人凭吊历史兴废的遗迹长廊。伫立于北戴河礁石之上,千年涛声依旧拍打岸礁,浪花淘尽英雄,浪花却永恒。自然之律动,原是这般从容不迫,漠视着人间的喧嚣与焦灼。避暑山庄宫苑深深,空余寂寥,当浮华散尽,唯有阶前野草仍不知疲倦地蔓生,年复一年,绿了又黄。游人至此,莫不留下感慨。

1753076945441109.png 

“天下第一关”阅历史几本书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境内,作为明长城的一部分,包括山海关古城、角山长城、老龙头,它们和沿线分布的众多城堡、关隘、敌台、烽火台等共同组成一套完备的防御体系。

明朝闵珪描写山海关‌“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形象地写出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枕山襟海的雄壮气势。 山海关位于辽西走廊咽喉处,北依燕山余脉,东南临渤海湾,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公元1381年,大将徐达奉朱元璋之命在此建关设卫,这是山海关建设之始。 ‌当导游说起镇守将军的轶事,据传,1368年,朱元璋率领众家兄弟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下旨委派元帅徐达和军师刘伯温到北平(今北京)以北边塞建城设防,两年完成,逾期杀无赦。徐刘二人在此盘桓数日,徐达连连称好,刘伯温则一言不发。徐达不解,问其故,刘伯温道山海关北边有燕山,南边临渤海,如果要筑雄关,一定要筑一个城连城、城套城、楼对楼、楼望楼的高大雄关,一定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也是安家定居的好去处,一来为了大明江山,二来为了你。徐达听闻此言,恍然大悟。即刻画图奏请朝廷,耗时一年零八个月,山海关竣工。

戚继光修长城。隆庆二年,戚继光一上任就向朝廷建议重修长城。修整长城是戚继光抗倭之后第二件为祖国所做的贡献。长城作为中国标志性的建筑经历几千年的风雨而屹立不倒是有它的原因的。如今的八达岭长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雨依旧威武雄壮,这是先人留给我们更好的礼物。站在长城上,仿佛依稀能看到戚继光是如何不分日夜的操劳,这片宏伟绵长的古建筑物倾注了太多戚继光将军的心血。作为后人的我们,站在长城在观赏祖国这片大好河山的同时更要心怀感恩。当我们现在站在八达岭长城享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位伟人。

1753076965103067.png 

一砖一瓦皆浸染英雄血——山海关的基石,原是烽烟里淬炼的脊梁……‌将军白发征夫泪,多少戍边人把名字刻进城墙,风一吹,便化作关隘的叹息……‌袁崇焕策马关前,一杆红缨枪挑破辽东夜色,身后是万家灯火,身前是铁骑如霜……‌箭垛上的凹痕是未愈合的伤,旌旗猎猎是战鼓的余响——英雄已逝,关山犹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烽燧燃起的狼烟,曾烫穿多少封家书?“誓守国门”的墨迹,终被血与火裱进史册……‌‌胡马嘶风,将军解甲,城头明月照过金戈也照过白发,最亮的那一缕,将‌名将传奇和风骨传颂千年!永远悬在“天下第一关”的匾额上。

1753076984372741.png 

“雄关”一段生动的传说

导游指着高悬在镇东楼上,笔力苍劲浑厚,和这雄关浑然一体,“天下第一关”的匾额问游客,大家猜猜这个匾额是谁书写的,游客中有人说是国内有名的书法大师,有人说是皇帝乾隆的笔迹,这那对那朝代对不上号呀,话音刚落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导游马上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这个是相传为明代大书法家萧显所书。

五百年前,明成化帝朱见深降旨,命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在山海关箭楼上悬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匾额,经过丈量,主事命木工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可是苦于无人书写。苦思冥想后终于想到一人,此人名叫萧显,两榜进士,书法一绝,后年老辞官,回山海关颐养天年。第二日,主事告知萧显书写匾额之事,萧显欣然应允,只提一个要求说急不得。转眼二十日过去,主事不见动静,派人过府探看,回报说萧显在家起早贪黑练武呢,兵器是一根长扁担。又过了二十日,不见动静,再去探看,回报说萧显在家没日没夜诵读李白、苏轼诗词。次日,满腹狐疑的主事忽然接到快报,说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视察匾额。主事慌忙抬着匾额、墨汁到了萧府,说明情况后,萧显凝神聚气,手提如椽巨笔,仿佛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中,时而大笑,时而沉思。忽然,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行笔似游云惊龙。须臾间,“天下第一关”便写好了。再看萧显,气喘吁吁汗透衣背。萧显对主事言道:原本想用一月练好体力,能舞动巨笔,再用一月修养气魄,能气吞所书神韵。可惜,时间太急了。谁知忙中出错,悬挂匾额后,主事在箭楼下宴请萧显时,萧显忽然发现匾额上“下”字少了一点。此时快马来报,总督已经过石河。萧显一看,回府取笔再登楼补写为时已晚。他急中生智,命人研墨,取过堂倌手中抹布团作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之力,朝匾额打去。墨布不偏不倚,正好补了“下”字漏掉的那一点。现如今,如若仔细留意,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匾额上“下”字那一点,确实有些异样。然而,雄关有了这生动的传说,在冰冷的砖块中,也便植入了鲜活流动的生气,一辈辈一代代地传下去。

从围在腰间遮羞的树叶,到夜晚挡住安歇洞口的石块,人类的文明一步步艰难而又坚定地向前迈进。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原先各诸侯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所修筑的城墙连接起来,便有了万里长城。人类也把保护一家人安全的石块,变成保护一国人安全的砖块。山海关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关”,绝非浪得虚名。

1753077012345273.png 

千年潮声里的美丽北戴河

北戴河的景色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映入眼帘的沙滩像撒满金粉的绒毯,一直沿伸到大海的怀抱里。蹲下身子细细看,沙粒中藏着花纹各异的贝壳,乳白的扇贝上刻着波浪纹,深褐的螺壳顶着小尖塔,一些粉色贝壳像花瓣般舒展着,沙滩上的几棵老槐树婆娑地摇摆枝叶,像是为歇脚的游客撑起了一把大的绿荫伞。

柔软的沙滩,嶙峋的礁石。王为杰在原老一公司1985年分配来的大学生中,是一位工作业绩突出、非常拔尖的技术干部,他曾经在项目部干过单项技术主管;从项目调入机关组织部、党委办公室、机关支部书记、驻中国二航局原一公司驻越南办事处主任、越南协辅电厂工程、海南世纪大桥项目书记、仙桃汉江大桥项目书记……王为杰站北戴河的礁石上远眺,他那能对海不熟悉?在公司项目上担任工程师干过多少与“海”有关联的工程项目?而眼前的这片美丽的海上确没有大型的工程起重船,没有大型的打桩船,也没有大型挖泥船,更没有大型混凝土搅拌机,干了一辈子工程时的场景在他眼前又浮现……他望着这片大海深有感触地说:“这片被秦始皇东巡车辙碾过的海岸,不仅铺展着大自然的馈赠,更沉淀着中华文明与海洋对话的永恒记忆”。是啊!北戴河的海浪像历史的诗篇在这里吟诵两千年。

1753077034338819.png 

当我们漫步在鸽子窝公园的礁石上,脚下赭红色的岩层记录着远古地质运动的痕迹。抬眼望去,礁石缝隙间,几只白鸽正低头啄食,它们的祖先或许见证过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豪迈时刻。“秦皇求仙入海处”的碑刻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让人恍见当年方士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扬帆远航的盛况。在碧螺塔公园里,我们看到一帮孩子们围着明代抗倭烽火台遗址追逐嬉戏。这座用牡蛎壳混合糯米浆筑成的军事要塞,如今爬满了翠绿的爬山虎,炮眼成了海鸟筑巢的乐园。1954年毛泽东在此写下《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坐在金山嘴的礁石上,能听见三种潮声:眼前渤海拍岸的哗响,身后松林摇曳的簌簌,以及历史长河奔涌的无声轰鸣。这片海见证过帝王将相的雄心,收藏着文人墨客的咏叹,如今正温柔地托起新一代赶海人捡拾贝壳的欢笑声。

1753077058271700.png 

皇家园林的故事

我和王为杰、小常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北戴河开车直驶到了热河避暑山庄。来到游客中心,一位胖胖的张导游笑着对我们三人说,你们想请导游吧?我们三人当时还以为这位胖导游是当地的一位村姑,我们三人尽力想挣脱她的靠近,这位胖导游一下子也看出了我们三人的心意,她直接了当地说,你们可以不找我当导游,但凡其他的导游要是比我讲解的好,我今天不收取你们的导游费。经这位胖导游朴实的话语,我们三人对视了一下眼神,大家内心就认了她。

1753077084943937.png 

张导带着我们,一边走,一边开始了她的讲解,她的语音非常轻柔,我在她开始讲解时顺便问了张导,我说张导你的标准普通话讲的真好,她接着我的话回答,这位先生讲的对,中国的普通话的发源于我们这个地方。张导话锋一转就开始布如正题,她介绍说避暑山庄,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是清代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经营与扩建,最终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皇家避暑胜地。避暑山庄不仅以其精美的建筑和自然风光著称,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1753077115292411.png 

故事一:传说康熙帝在一次北巡途中,路过承德这片热土,发现此地山川秀美、气候宜人,便决定在此修建一座行宫。他亲自选址设计,命人依山傍水,建造了最初的避暑山庄。山庄的修建不仅解决了皇室成员的避暑问题,还成为了处理国家政务的重要场所,体现了康熙帝的智慧与远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为了避暑纳凉,开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故事二:乾隆帝对避暑山庄尤为喜爱,他在位期间对山庄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装饰。乾隆帝不仅注重山庄的建筑美,更注重其文化内涵。他命人在山庄内修建了众多楼阁、亭台、桥梁,并题写了大量匾额和楹联,使山庄充满了诗情画意。

避暑山庄在清代被称为“热河行宫”,这里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相传,山庄内有一座神秘的“烟雨楼”,每当阴雨绵绵时,楼内便会出现奇异的景象。有人说,在烟雨朦胧中,可以看到楼内幻影重重,仿佛置身于仙境。

故事三:避暑山庄不仅是一处皇家园林,还是清代重要的文化基地。乾隆年间,为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帝在山庄内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这里聚集了大量学者和文人,他们日夜奋战,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避暑山庄因此与《四库全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避暑山庄的故事很多,张导把话一收,脸色严肃地说,避暑山庄也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到后来啊,清朝开始走下坡路了,避暑山庄也没了以前的热闹劲儿。但是呢,它留下来的那些宏伟的建筑和美丽的风景,可一直都在给咱们讲着当年的故事。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虽然岁月不饶人,但肚子里的故事可多着呢。

避暑山庄是以园林建筑为主,以山体、水体、木材、建筑等天然景观为基础。整个避暑山庄山起水落、有山有水、变化无穷,每个景点都松垛奇幻,别有风味,每个建筑都体现了清代建筑艺术的精髓。山庄里还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如灵光寺、颐和殿、上阳宫、昭陵等等。山庄还曾经是一片重要的思想文化沃土。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曾经来到这里,与大臣们畅论天下大事,讨论政治决策,使其成为清朝最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之一。此外,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也曾经在这里写下了许多有着深深情感和思想意蕴的诗和词。如宋子京的《清明上河图》和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曾经与承德避暑山庄有着密切的关系。真可谓:“名园缩影乾坤小,方寸能涵盖万象新”。

1753077154541376.png 

纵观这山海之间,人力筑起的雄关与宫苑,终究在时光的潮水中坍圮、沉寂。然而,人之精神却未必随之湮灭。将士的忠勇、帝王的雄心、乃至寻常人对山河之美与人间之乐的执着,其内在的光芒早已沉淀在历史深处,成为后世血脉里无声的脉动。我们一行却是目睹所有的坚固已然烟消云散,感悟出奋力活出自己的“真”!与其追逐那虚妄的权柄,不如在诚实的涛声里谛听永恒,在废墟的青苔上辨识生命更坚韧的纹路——那正是历史深处不灭的微光,它不依附于砖石,却足以烛照每一个行过山海者的灵魂前路。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