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诗成泼墨意萧闲,吞吐烟云尺幅间
2025-07-18 13:54:11   来源:今日湖北

诗成泼墨意萧闲,吞吐烟云尺幅间

——走近《富春山居图》的永恒迷雾与黄努卫的当代回响

作者:郭庆春

 

:真迹的朝圣与仿品的震撼

2017年11月,邀请去江苏昆山参加藏艺天下为画家黄努卫先生倾力绘制《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高仿真合璧长卷而写的此文。

记得二十余年前,杭州浙江省博物馆内,屏息凝神间,我得以亲睹那传世名卷的惊鸿一瞥——《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那份源自元代的笔墨气韵,穿越了被火舌撕裂的悲壮(明末吴洪裕“焚画殉葬”,幸其侄救出,却成两段),扑面而来,是历史的低语,亦是艺术的永恒震撼。这份朝圣之感,铭刻于心。

1752817859792477.png 

其后一个偶然机缘,在湖北美院,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与株式会社二玄社联袂呈现的高仿真迹展上,我再次被《富春山居图》所攫取。这一次,是那流落彼岸的《无用师卷》以精妙绝伦的高仿之姿,完整地舒展眼前。

工作人员白手套的谨慎动作,如同开启一个神圣的仪式。一尺余宽,十余米长的画卷徐徐铺陈:远山如黛,疏朗灵秀;林木连绵,平湖如镜。笔触轻盈处似微风拂过,墨色氤氲间有说不尽的雅致风尚。其布局由平面向纵深自然延展,空间感处理得极其熨帖,观者如身临其境,倍感真实与亲切。笔墨技法上,它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出机杼。那淡淡的赭色赋彩,如晨曦薄暮,赋予画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至臻妙感。六百六十载江南的温柔蕴藉,元代文人淡泊天然的山水精神,尽数凝结于此。

这被尊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画中兰亭”、“山水长卷第一神品”的巨作,其高仿之作的精妙,亦令人叹服“珍品难觅,仿品亦难求”!

1752817887148786.png 

一、艺术溯源:黄公望其人其艺

这幅不朽杰作的灵魂,属于元代画坛巨擘黄公望(字子久)。他的艺术之路始于坎坷。三十一岁始涉丹青,历经宦海浮沉,直至五十岁左右出狱后,方得潜心于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自然的赤诚热爱,加之早年遍临古贤名迹打下的坚实根基,使其胸中丘壑万千。他以北宋董源为根基,博采众长,更在师法造化的漫漫长旅中汲取无尽滋养,终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黄公望的山水画风主要有二:一为浅绛山水,山头多矾石,笔势雄浑劲健,气象峥嵘;二为水墨山水,皴擦较少,笔意简远逸迈,意境空灵幽邃。其作画,常以“寄兴于画”为旨归,追求“浑厚华滋”的笔墨境界。他将诗文的意境、章法的经营与绘画本体完美融合,与王蒙、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且被推为魁首。他们共同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峰,其影响绵延后世,泽被深远。

1752817925152416.png 

二、《富春山居图》:七年心血,画中兰亭

黄公望与富春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晚年,他结庐定居于富春江畔的筲箕泉,在此度过了艺术生命最辉煌的岁月。富春江的灵秀,成为孕育这位大师的摇篮;而大师的笔墨,亦为富春江增添了永恒的文化光辉。

   《富春山居图》正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在富阳,以富春江为题倾力创作的巅峰巨制。 

为了这幅画,他终日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身携纸笔,遇佳景辄写生。富春江畔的村野,处处印下他的足迹。这份深入骨髓的观察与真切的生命体验,为创作提供了无比扎实的生活根基。加之其晚年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落笔方能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画面之上,千丘万壑,峰峦叠嶂,越出越奇,越深越妙,既生动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形貌,更将其内在的神韵与本质之美挥洒得淋漓尽致。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宏篇巨制,倾注了画家约七年心血,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至高结晶。 

展开画卷,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徐徐展开: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处,村舍隐现;水波出没间,渔舟荡漾。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点缀其间;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景随人迁,人随景移”,移步换景,步步可观。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与精妙的意境营造,集中展现了黄公望的艺术特色与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无愧于“画中之兰亭”的千古盛誉。 

黄公望的成功,源于其简约而具象的风格,更源于其对自然的极致体察身居丛林,细观树木百态;静看激流浪涛;甚至在风雨中感受日出日落的壮丽与四季气象的阴晴变幻。这份执着,对后世画家(包括其后人黄努卫先生)而言,是无比珍贵的启示。

1752817977391260.png 

三、高仿合璧:文化传承的桥梁与黄努卫的使命

2010年3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两会记者会上提及《富春山居图》的分合,使之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焦点。这幅画早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中华文化血脉与历史悲欢的象征。

 

今天,当我们重温《富春山居图》,走进画家黄努卫先生倾力绘制的高仿真合璧长卷,其意义远不止于欣赏一幅画。它是在重温中国文化的正脉,是在触摸那些因历史而破碎的文化记忆,是在思考我们当下亟需修补与传承的更为重要的文化精神。

 

真迹难睹,收藏更难企及。对于绝大多数热爱者而言,高精度的复制与绘制作品,便成为亲近、研究、传承经典不可或缺的桥梁。正如2005年北京秋拍,一幅《临大痴道人富春山图》竟拍出1078万元高价,足见市场对经典传承载体的高度认可。精心绘制、复制的作品,其价值不容忽视:  

1、再现与表达:它们是对原作艺术精髓的一次忠实再现和深刻解读,是艺术家(如黄努卫先生)与原作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2、研究价值:真迹展出时间、次数极为有限,观者难以细致揣摩每一处笔墨的微妙变化。高精度的复制品,则提供了长时间、近距离、反复研读的绝佳机会,让学者、爱好者得以详尽剖析笔法、墨韵、构图之精妙,加深对原作艺术语言的理解与记忆。 

3、收藏价值:随着对中国文化、历史研究的深入,承载着经典艺术信息的高质量复制品(尤其是名家精心绘制或顶级工艺制作),其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随之而来的经济价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它们让“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滋养大众审美。 

4、情感价值: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刘艺先生,在首次见到《富春山居图》高仿合璧卷时激动不已,即兴题跋“丹青国宝,山水合璧”。这八个字,道出了无数观者的心声——高仿合璧,圆的是一个民族关于文化完整性的梦。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文人画的巅峰代表,是文人内在哲学观念与人生况味的诗意表达。黄公望将其跌宕人生,最终沉淀于这平和、流畅、自由、活泼的山水意境之中。 

四、永恒的山水与传承的回响

记得在2017年,为纪念《富春山居图》成画660周年,藏艺天下公司携手著名画家黄努卫先生,以高度的使命感与精湛技艺,高质量绘制并再现了《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的合璧之作。这件作品按原作1:1完美合璧,采用高仿绘制技术,力求将笔墨的微妙晕染、细若发丝的线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目标,是确保书画作品的精、气、神、韵与真迹高度一致,画面色彩逼真动人。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对千古珍宝的致敬,更因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与高超工艺水准,具备了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1752818041198981.png 

黄宾虹先生有言:“古人言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画有人工之剪裁,可以尽善尽美。”富春山水成就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则是大师回赠给富春山水与后世的永恒瑰宝。而黄努卫先生等艺术家致力于高仿合璧的绘制,正是让这份“尽善尽美”跨越时空阻隔,让“画中兰亭”的神韵得以在当代延续,启迪后人,照亮中国文脉传承之路。这幅画,及其承载的关于艺术、生命与传承的故事,将如富春江水般,永远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2025年7月6日于武汉诗书屋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