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通讯员曹万里、袁建、瞿阿中) 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陶店乡,有一个名为幸福村的小村庄,凭借一尾尾鱼苗“游”出了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从传统的四大家鱼养殖到名特优鱼苗孵化,从泥泞乡道到硬化公路,从年轻人外出务工到能人返乡创业,幸福村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2024年,这里年产鱼苗200亿尾,产值突破4000万元,带动486人就业,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
阳春四月,我们走进这个“湖北鱼苗孵化第一村”,探寻其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感受到幸福村的蝶变,是产业筑基、环境优化、多元融合、党建领航的生动实践。
80年鱼苗孵化的“基因传承”
幸福村的产业崛起,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技术积淀。毗邻1200亩的幸福水库,这里的水质优良,村民从事鱼苗孵化已有80年历史。然而,过去因设备落后、品种单一,养殖户利润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
转机出现在2020年。在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华平、杨冬等领头人的带领下,村两委以“提档升级”破局,将15亩老基地改造成徽派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孵化车间,并新建20亩名特优养殖车间,专攻黄颡鱼、鲈鱼等高附加值品种。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引入“黄优一号”等20多个新品种,鱼苗亩产量从500万尾飙升至3000万尾。
筑牢基础,修路治水,打通产业“毛细血管”
“要致富,先修路”,村党支部书记杨冬深谙此理。近年来,幸福村争取专项资金,硬化道路3600余米,扩宽路基至5米,修复泵站保障灌溉,还建成文化广场提升人居环境。村民孙明宽感慨:“以前鱼苗运输颠簸损耗大,现在货车直达塘口,成活率提高了三成!”
方位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村企共建,激活“造血功能”
2021年,幸福村与区属国企合资成立黄冈惠科幸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实现统一品牌、销售、检疫的“五统一”管理。这一创新让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农户利润翻番。
2、科技赋能,鱼苗“游”向全国
合作社监事长孙梦返乡后,带领村民搭上电商快车。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鱼苗销往新疆、内蒙古等30多个省市,空运取代车船,60名“新农人”年网销占比达40%。2024年,村里扩建电商中心,打造淡水鱼博物馆,推动产业“接二连三”融合。
多元经济组合,增强幸福指数
1、能人返乡,点燃“雁阵效应”
黄冈市“能人回乡”计划吸引41名青年返乡。大学生孙明宽放弃4S店工作,回乡承包160亩鱼塘,年入70万元,还帮村民网销鱼苗11亿尾,当选合作社副理事长。他说:“家乡的机遇比城市更广阔。”
2、农文旅融合,解锁“美丽经济”
鱼苗产业带动了餐饮、民宿、研学等业态。村民孙益群将地摊餐馆升级为“幸福酒家”,旺季两月收入8万元;环水库民宿项目开建,预计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一尾鱼”真正成了“多业兴”的催化剂。
创新党建增活力,共同缔造结硕果
1、板凳会里“议”出民心
村党支部2023年召开12次“塆组板凳会”,收集建议30余条。退池还库工作中,党员带头让出51口鱼池,为生态修复“让路”。
2、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
支部培养3名积极分子,2名预备党员转正,后备干部孙明宽成为“双带”典型。投资900万元的尾水治理项目,让渔业走向绿色可持续。
鱼跃幸福村带给我们的启迪:从“四大家鱼”到“名特优新品种”,从“靠天吃饭”到“数字赋能”,幸福村的故事印证了“产业兴则乡村兴”的真理。在这里,一尾鱼苗孵出的不仅是产值,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一代代新农人的梦想。正如村口标语所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幸福村的奋斗,正为乡村振兴写下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