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趣游三峡
2025-02-03 18:33:03   来源:今日湖北

趣游三峡

作者:郑秉顺

世间有种风景,与繁华无关,却饱含着大自然的脉脉温情和暖暖的人间烟火,它让人感到放松,亲切和自在,那便是乡村。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一天,我与同学马建军、相阳一起,从武汉开车去重庆游玩。为什么去重庆?那是因为我夫人陈燕老家在巫山大庙镇。从规划的旅游线路中,就将巫山作为第一站,琴瑟和鸣多少年了,圆夫人陈燕的亲情梦,也是我的初衷。行色匆匆,在巫山县城找了一个快捷酒店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开车近1个半小时,行程大约57公里,就来到了长江之畔重庆奉节县。

1738578608278221.png 

游三峡第一村

从奉节县城出发,穿过夔门长江大桥,左转就能到达三峡第一村——白龙村。夔门是长江三峡的入口,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李白被流放途中,收到了遇赦免的消息后,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时写就《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不仅精准展示了李白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还生动地描绘了夔门的壮丽景色,这应该也是我此刻的心境。夔门,由白盐山和赤甲山对峙形成一扇天然大门,“门内”是八公里险峻的瞿塘峡,古人云:“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果不其然,瞿塘峡的美不仅仅在北岸的赤甲山,南岸的白盐山同样让人叹为观止。史载此地景色四季变换,晨曦、晚霞、秋月等自然景观形成了“赤甲晴晖”、“白盐曙色”和“夔门秋月”奇观,有道是“白盐赤甲中分开,万水奔腾夺路来”,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赞美诗篇,美景配美人,这应该是夫人对生活有着最美好期盼之基础,几十年来始终相濡以沫的温床!

1739003891248332.png

‌与夔门的惊涛骇浪正面相望的山坡上,有一个格外宁静美丽的乡村,有着“三峡第一村”之称的白龙村。呈现气吞山河、万川之水入口之气势,却又是静谧盎然的田园乐土,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这乡村仿佛是在大山大水深处的隐士,倘若将江南的乡村比作温婉清丽的女子,那么奉节的乡村,自然淳朴,时而临山峭壁,时而一见怒吼的峡江,终了却悠远逍遥,波澜起伏,叹为观止。

1738578640685438.png 

白龙村坐落与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既可一览万川之水入夔门,又可欣赏白帝城的古老韵味与四季更迭,可谓得天独厚!据说,这里曾经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时代变迁,如今,有了三峡旅游业的发展,村里终于彻底甩掉了贫困帽子,进到村中,不仅可以享受文化休闲,还有自然观光、生态民俗和原乡度假于一体的一条龙服务,真是“换了人间”‌。情趣所致,我们站在山坡上,看到村民们漫山遍野种的瓜果蔬菜,各种烂漫的花朵簇拥着从江边开到山顶,此时,正是夏天里结满果实季节,之间有许多家长带着小孩在果园里亲自采摘,我更讶异这里的旅游步道四通八达,既可直达巫山界,也可深入悬崖绝壁!

1738578656979209.png 

民以食为天,最让我们7人感受良多的,还是村里丰富的乡村活动与美食。在白龙村山坡四通八达的位置,我们选定了雅致农家菜馆,傍晚,7人走进这家农村的土瓦房菜馆,郝老板用当地浓郁的重庆普通话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原来最地道的奉节乡村土家常如此丰富,令人难忘的是用农家腌制的老咸菜打地底,铺上大块的三线肉,在炉子里小火慢蒸,口感软糥香浓,肉汁混合着咸香满口流窜。

   奉节的高山小土豆也远近闻名,把小土豆做成各种口味,煎的、炸的、炖的、麻辣的、香甜的……不知道哪个朝代流传下的奉节民谣《尝鲜歌》:“正月吃荠菜肉馄饨、二月吃鲜竹笋煎蛋、三月吃韭菜炒蛋、四月吃青梅和草头、五月吃枇杷、六月吃大麦茶和黄金瓜、七月吃嫩菱和芦粟、八月吃新米和毛豆荚、九月吃螃蟹、十月吃荠菜、十一月吃大白菜、十二月吃慈菇和荸荠”,确实是不同季节朴素的粗茶淡饭,能够品尝到不同的乡土味道。

   围着柴火灶,我们一边品尝农家美食,一边畅饮美酒,同时欣赏壮丽的长江落日和若隐若现的白帝城。恍惚间,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变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农家老酒如潮水般涌上头顶,脑子里浮想联翩,如果“李杜”来到今天的白龙村,与我们同观长江三峡,又将发出什么样的感叹?

不经意间抬头就看到了滚滚长江,江心之上,漂浮着一座古今传颂的白帝城,隔着碧绿的江水注视白帝城,犹如水上漂浮着一颗古朴的绿宝石,古色古香的翘角飞檐在绿荫华盖中若隐若现,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1738578707204138.png 

次日,我们7人一大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这座西汉末年由公孙述修建的古老城池,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洗礼——建城自号白帝因此得名白帝城。一时间,仿佛穿越了三国时期,刘备在此托孤,将蜀汉政权托付给诸葛亮,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白帝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瑰宝。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在此留下不朽的诗篇,而在杜甫笔下,春天的白帝城有着不同的意趣,“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欢快之作《移居夔州作》,也成为夔州诗里最厚重的一笔。杜甫在奉节近两年的时间里,写下430余首诗,占了他一生诗作的1/3,形成杜甫晚年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的高峰。尤其是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时,杜甫已经56岁,疾病缠身的他留下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唱。 多个朝代评论家赞誉称“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如今,杜甫的《秋兴八首》也被镌刻在了白帝庙的观星亭上,由此,使白帝城享有“诗城”的美誉。

1738578727529730.png 

登三峡之巅

唐朝诗人刘长卿《寻张逸人山居》,“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桃源定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诗人描写的是“鸟才能飞过的山道旁山石陡峭林立,这样空寂的山林中却仍有人家居住。看到随山涧流水漂浮的落花,让人猜想到隐士的所居一定还在林中的更深处”,至今,我们在在夔门一侧的赤甲山上,寻找到一条十分险峻的陡坡,也就是被称为“危石鸟道”的所在,它通往海拔1388米的三峡之巅景区,导游暖心地提醒,如果爬山,我们7人要用近5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听此言,我们7人不由得彼此相视了一下,马建军顺着话说,这次我们也不去爬了,退休后就是保养好自己的腿,我们还是去乘坐缆车吧。

1739004320669052.png 

从石庙村向山顶开车20分钟左右,便到达了“脚踏清江底,头依赤日边”的三峡之巅,它是整个三峡沿线的最高点,故而得名“三峡之巅”。车子到了停车场,对面的半山坡上可见“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14个巨幅的醒目诗句,它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笔下,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三峡之巅的壮丽景象。马建军不解地问我这二句诗词表达是什么意思,我当时被他的提问所难,只是从诗词“赤甲、白盐”的字面上简单回答出山峰名。在排队等待缆车的时候,我用手机百度了一下,这叫“临时上轿穿耳朵——急煞人;现买现卖”,上了缆车后,我一本正经地讲述了这段历史故事,这首诗词《夔州歌十绝句》是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任职期间所作。当时,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流离失所,最终来到夔州,并在这里度过了他晚年的重要时光。在夔州,杜甫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同时也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深深吸引。他通过诗歌,将三峡之巅的壮丽景象与民间生活紧密融合,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从诗句字面意思来看,“赤甲”与“白盐”分别指两座山峰,它们高耸入云,仿佛要刺破天际;“俱刺天”三字,更是将这种巍峨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闾阎缭绕接山巅”则描绘了山间村落与山峰紧密相连,房屋错落有致,环绕于山间,直至与山巅相接,形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画面。

“赤甲”与“白盐”并非仅仅是诗句中的修辞,它们实际上有着具体的地理和文化含义。赤甲山,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是长江三峡中的一处重要景点,因山石呈赤红色而得名。而白盐山,则因其山岩富含盐质,色泽洁白如盐,故有此称。这两座山不仅自然景观独特,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杜甫的笔下,它们成为了三峡之巅的标志性景观,象征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文历史的深厚积淀,原来,游山玩水也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刹那间,静止的山峰也栩栩如生了。

1738578771265661.png 

三峡之巅犹如仙境,云雾迈着轻盈的步子,从对面的峡谷中飘来又散去,当云雾从身边经过,它的温度湿度触手可感。这样的仙境,引得我们7人惊叹连连,用手机拍下在云雾缭绕的瞬间,让人仿佛随时可以翻个筋斗云,飞出云天外。移步换景,江河山川尽收眼底,当太阳升起后,云雾散去,可以清晰地看到莽莽长江流经白帝城后,穿过夔门和瞿塘峡,最后奔向巫峡的整个过程,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远处群山耸立,层层叠叠,俯看脚下,两岸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砍,山高峡窄,一条碧绿的丝带在峡谷中穿流而过,在蓝天白云衬托之下,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动人心魄,荡气回肠。指点江山,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侧刀劈斧削般的山崖拔起而起,盐白的绝壁上还留有几处石刻,一侧则是层峦叠嶂的赭红色高峰,两山对峙,正如此地的称谓,仿佛镇守在此的两扇大门,由此明白,古人每行经此地,为何都会留下大量诗篇,留下自己生命存在的痕迹,是为豁达,悠久的人文情怀,令人心向往之,让人流连忘返,全面激活了我们诗书情怀……

1739004522995645.png

同学久闻小三峡盛名,既然到了巫山,第二站就顺便去游小三峡,并探访三峡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大昌古镇。我们的第二站则直奔大庙,沿着不断出现的盘山公路,开行50多公里,终于接近我夫人陈燕的老家、巫山境内当地人俗称的大庙镇,官方称庙宇镇,这里地处渝鄂两省市的巫山、奉节、建始三县陆上交汇中心,古称坪龙坝,据光绪《巫山县志》记载,其周围三百余里,东有抱风山、南有四方山、西有九台山、北有大山顶,七座山丘环抱,形成一块约20平方公里的盆地,土质肥沃,盛产水稻,素有“秋稻如云万亩连,香风晚送竹林边”之誉,堪称“巫山粮仓”。车进镇子,忽然传来高亢的歌唱声音,“嗨佐起!嗨呀佐,嗨佐起!嗨呀佐……”

1738672521861611.png 

夫人笑着说,这不是唱歌,是巫山庙宇镇特有的非遗项目抬工号子。原来如此!抬工号子,是远古巫山地域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时,多人协作搬抬重物时演唱的一种歌谣,具备着指挥与协调的功能,相当于川江上纤夫们所唱的川江号子。定睛一瞧,之间一群壮年汉子抬着重物,正在艰难行进,看得出,多人抬着重物,大家都需要走出一样的步伐节奏,否则就很容易拉扯,无法将力气使于一处,于是,走在最前方叫作“尖子”的抬工,使劲儿地喊号子,起到指挥步调一致的作用,走在最后面的抬工叫作“把子”,起到了队伍舵手的作用,而中间所有的抬工都称为“窝子”,他们的责任是绝对听从“尖子”的号令,根据抬工号子的音乐速度,调整步调。就这样,我们幸运地目睹巫山庙宇镇的抬工们,在古老抬工号子的协调下,抬着上千公斤的重物缓缓行进,听得出,句句号子的高亢声音,是从他们的嗓眼里迸发出来的,号子声声激越,仿佛酝酿着追求更好生活的希望。

这就是夫人的家乡,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汇合的地方——大庙镇,也明白了琴瑟和鸣多年,是因为夫人陈燕早就受到家乡非遗项目抬工号子的启蒙,善于协调统一,夫唱妇随,步调一致,展示出安逸生活的智慧。

1739004730850663.png

在大庙拜访长辈、联络平辈、看望小辈,忙得不亦乐乎,然后赶往巫山县城,与同学们共同品尝融合腌、烤、炖三种烹饪工艺的特色美食巫山烤鱼,及口味奇绝的巫山特色菜肴,种类繁多的每一道特色地标性美食,都能让人回味无穷。休整一夜,我们聚集起来驰往第三站,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明朝著名女将秦良玉的故乡忠县……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