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可夫) 今天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昨天腊月二十三,许多家庭已经过了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而南方传统的小年则在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甲辰龙年即将别去,乙巳蛇年日渐临近,为什么两天都是“小年”呢?
原来,小年还有个传说。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轻时,因为贫穷,有一年过年,他身无分文,便想在肉铺里賖几斤肉过年。哪知道,肉铺老板不肯,于是,朱元璋只好退而求其次,央求说,那賖一个猪头吧,因为古代猪头很便宜,可是,肉铺老板连猪头也不愿赊。朱元璋无可奈何,随手在街道墙壁上写上一首打游诗:“可怜可怜真可怜!别人有年我无年,赊个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当皇上,老子要过二个年。”
想不到朱元璋后来真当上了皇帝,这一年快过年了,他想起曾经在墙上写的打游诗,自己可是金口玉言啊,于是,朱元璋颁旨:从今年起过二个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二了,就定在明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于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南北“小年”不是同一天。
那么,历史记载中又是如何呈现小年的来历呢?其实,自古过小年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意为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普通百姓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小年的来历最早起源于祭灶制度,从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作为国家“五祀”之一,作为祭祀的对象,原先是祭祖先,后来演变为祭灶神。灶神是玉帝派往人间,掌管天下饮食之事、并负责监督家家户户言行的官员,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因担心灶王爷胡说一气,百姓就用祭祀的手段,堵住灶王爷的嘴。
两千年前,东汉就有关于小年的文字记载,崔寔《四民月令》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到宋朝称腊月二十四为“交年节”,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就成为了旧年结束、新年即将来临的标志。到了清朝,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会在坤宁宫祭祀神灵,而当时民间习俗是腊月二十四祭祀灶王爷,雍正皇帝上位后,发现国库空虚,皇宫为节省开支,就将祭灶王爷和拜祭祖先集中到同一天,清朝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影响民间,北方的小年就逐渐演变为腊月二十三。而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则依然按照古制,将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而水上人家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则是因为南方地区水系发达,沿湖居民和水上船家较多,往往在腊月二十五才汇聚起来过小年,逐渐形成习惯。由于各地风土人情不同,小年的时间也没有绝对的统一,中国地大物博小年习俗也一直在动态变化,呈现出地域性差别,相同的是过年的仪式感,都是从过“小年”开始,年廿三,晒被洗衣衫;年廿四,清洁房边地;年廿五,扫房掸尘土;年廿六,洗净家禽屋;年廿七,内外洗归一;年廿八,家什擦一擦;年廿九,杂物都搬走,然后,除夕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