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综述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围绕“两个率先、两个进位”发展目标,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今起推出“开局十三五 竞进走前列”系列报道,集中展示上半年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成就,敬请读者关注。
8.8%!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589.81亿元,增幅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意味着继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实现全面高开后,二季度再次走出稳健向好的发展势头。
记者在市发改委采访时了解到,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持续不减的下行压力面前,宜昌深入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不断“促稳调惠,增速增效”,开辟了“稳中向好,好中有进”发展新局面。
激发新动力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宜昌的发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之一。”
6月16日,原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名誉会长胡延照率团在宜昌考察时如此评价。他们疑惑,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宜昌是如何做到的?
“以督察之狠,谋改革之实!”这是宜昌向全国、全省作出的回答。
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宜昌在全国首创“在线督查”平台,强化领导督察、制度督察、在线督察、精准督察,推进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地生根。
“三去一降一补”五大发展任务前,企业发展成本过高,一直是宜昌需要重点补齐的改革“短板”,这其中,用电、物流是导致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方面。
今年,我市组织24家企业签订直接交易合同电量82.2亿度,占全省的29.2%,企业数量和交易电量均居全省第1位,为企业节约成本6亿元。
同时,落实“营改增”各类减税31亿元,办理出口退税9.6亿元,为小微企业落实税收优惠近1亿元,企业税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降低约6个百分点。全市重点监测的42家物流企业总体成本下降7.4%左右。
成本降低,换回“十大千亿产业”加速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生物产业,上半年利润分别增长50.3%和33.4%,高于全市工业利润增速39.8和22.9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分别高于全市工业6.7和3.3个百分点。
最新数据显示,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4%,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2%,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6%,高于全省7.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1%,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10%。
培育新经济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投产了!”
5月30日,宜昌惠科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HKC牌电视机、显示器从这里走出,推进“宜昌造”再次畅销意大利、德国、荷兰等国。
与此同时,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资源的企业被关停,全市原煤产量下降25.4%,黄磷产量下降9.5%。
“投产”与“关停”之间,是这个城市发展动能的悄然转换。而新动能,就蕴藏在以惠科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创新创业中。
截至目前,我市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半年分别实现制造业产值422.9亿元、366.9亿元、235.1亿元、120亿元、350亿元,均增长16%以上。
除此之外,重点培育的旅游、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三大“千亿级”现代服务业上半年分别实现产值300亿元、581.9亿元、201.5亿元,均增长20%以上。
据了解,上半年全市新建成孵化器5.2万平方米,新增在孵企业103家,在孵企业达到532家。推进市场主体新设立单位29262个,注册资本金21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和31.2%。
这些产业的加力,推进全市新经济占比达到58.8%,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打造新面貌
——发展质效持续提升
生态治理,全国首创。
今年5月,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生态治理“宜昌试验”正式启动,推进宜昌再次走在先行先试的探索之路,绿色发展之路上,宜昌再次焕发绿色新风采。
据统计,今年以来,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0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8天,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8%、24.4%。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75.6%,比去年底提高19.4个百分点。
良好的发展环境,引来产业聚集。继去年中建三局、中交建分别与宜昌签订500亿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后,上半年,葛洲坝集团、中国中铁等央企先后与宜昌签订500亿、1000亿战略合作协议。
“国家队”青睐宜昌,为宜昌倾注蓬勃的发展动力。
伴随着至喜长江大桥顺利通车,峡洲大道、江城大道等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作为宜昌大城建设主战场、火车头的宜昌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200多亿元,搭建这座城市的新骨架。
稳健的发展势头,有效激发了财税金融活力。1至6月,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03.6亿元,增长11.9%,增速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税收对地方收入的增收贡献比去年同期提高16.2个百分点。
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203亿元,比去年初增加381亿元,增长16.8%;贷款余额2461亿元,比年初增加328亿元,增长20.7%。
释放新红利
——民生保障不断加强
真正做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就要把发展的指针,始终指向民生改善的方向。
奋进在“全省率先精准脱贫”目标航线上的宜昌,已实现全市减贫6.45万人,占全年减贫计划的53.8%。累计开工建设集中安置点294个,占年计划的68.4%。
伴随着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的持续推进,6月底,棚户区改造开工16150套(户),基本建成19354套(户),完成年计划的72.9%,分配入住11222套(户),完成年计划的63%。
同时,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8%,比去年同期下降0.9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85个百分点。
1至6月,全市用于保障民生的支出225亿元,增支54.5亿元,增长32%,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4.7%。
还有“互联网+分级诊疗”惠民医疗服务模式的深入推进、“智慧城市”加速建设等一大批民生工程所释放的新红利,推动宜昌在“大强优美”的后现代征程上,直抵“民生决定目的”的幸福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