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200名保洁员手铲园博园垃圾 南区一天就清理80车
2018-01-21 09:44:38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昨日,负责武汉园博会南区管理的广电物业有关人士透露,武汉园博会已运营4天,游客随处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南区一天拖走80车,大部分是生活垃圾。

昨 日在汉口里、园博园东门进口,记者看到多名保洁员蹲在地上,用小铲子不停铲出石块路面凹槽里的积泥,然后用小刷子刷干净,再用扫帚扫走。一名物业人员介 绍,汉口里是仿古建筑,地面由形状各异的石块构成,一下雨就容易积存泥沙,如果使用高压水枪,越冲越脏,只能一点点铲出来、刷出来。

广 电物业人士介绍,园博园内除去长江文明馆外,有200多名保洁员,但人手仍不够,昨日又增加了30余名临时工。园内的重点路段每天冲洗,不易清洗的就用人 工铲,此外,垃圾清运量很大,仅南区一天就清理80车。物业人士呼吁游客,来园博园游玩的同时请勿随意抛弃食品袋或塑料瓶等生活垃圾。

长报君温馨提示

看到这则新闻,长报君心里疼了一下。200余名要用手费劲儿才能铲掉我们制造的垃圾,一天仅南区就有80车的垃圾需要清理。可以想象的是,随着十一长假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游客进入园博园后,是否会有更多的垃圾需要清理?

昨 日,一位网友章阿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前几日她和5个朋友一起游园。中午自备午饭在园博园进餐,“我们去的时候专门带了垃圾袋,用完餐将垃圾清理干净后 才离开。”章阿姨告诉记者,园博园游客多,如果每人都随手扔垃圾,不仅不利于其他游客游园,也会对工作人员造成太多负担。

长报君也在此提醒大家,游园时一定要注意周边环境的卫生。共同创建文明的游园环境。

链接

长江文明馆成家庭科普游大热

 

 

 

武 汉园博会的最大亮点是什么?昨日,记者在园博园内采访多位武汉市民、外地游客,大多回答是:长江文明馆。记者昨体验发现,中国第一座吟唱“大河文明”的综 合馆——长江文明馆将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大河文明再现,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追溯到现代,广受家庭科普游喜爱。

武汉园博会结束后,长江文明馆将永久保留、对外开放,并定期举办大河对话暨长江文明论坛,推动不同民族间大河文明的交流传承。

一座长江馆半部中国史

游客称是“最经看”的地方

 

 

 

昨日中午,记者在长江文明馆内看到,不论是北馆还是南馆,整个长江文明馆是园博园内最具人气的地方,也是游客驻足停留,玩得最久的地方。

长江文明馆北馆内,三层展馆内容丰富。一层内,千年胡杨林打造的“生命之洲”最为震撼。不少市民在这一场景前合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四年级的黄同学说,可以看出展馆内各场景都花了心思,非常精致并极具艺术美感。

长 江这条大河流域的采冶、茶叶、戏曲、织绣、园林、航运、水利、瓷器、漆器、青铜器等方面成就达到历史高峰,为世界文明贡献宝贵财富。长江文明馆南馆内的 “感知文明厅”犹如一条时空隧道,让人大开眼界。人文区从神奇的北纬30度线讲起,再现远古人类起源、稻作文明发端、青铜时代风流、民间发明创造、艺文科 教成就、制度文明开创等,展示了大量长江流域考古实物;自然区从长江的源起说起,翔实介绍支流水系、珍稀动植物、民族文化、治水实践、黄金水道、生态现 状、沿江城市群等。

从武昌徐东赶来专程来参观的徐小姐说,长江文明馆最经看,1个小时都看不完。“很多长江流域的历史我都不知道,这次真是打开眼界。”她表示,参观完后,她对1954年洪灾以及三峡大坝的建设历程那段历史印象最深。

人 文区内,还展现了从河姆渡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良渚遗址、盘龙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在郭家庙墓地展区内,两名从大学考古系毕业的工作人员正在 核对青铜文物摆放的位置,不时脱鞋爬入展柜内进行微调。“有两件文物属于一对,本应该放在一起,原先放的时候分开了,我们要把它们纠正过来。”

互动体验项目多

大受家庭科普游亲睐

 

 

 

之 所以玩得久,因为互动项目多。记者发现,不少游客体验长江文明馆内的互动小游戏,玩得很嗨。进入“时空隧道”的石器时代,通过动画和视频展现了从猿到人的 演化之路。在一块竖起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地猿、南方古猿、郧县人和现代人,当游客站在它们面前做出动作时,它们会跟着模仿,并自我介绍,吸引很多孩子体 验。

在 中华瓷器、漆器的展区,则在触摸屏上设置了自制陶器和漆器的小游戏。通过点击,可体验烧制和复原、上色等各个环节。为了展现中华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搭建 了一个大戏台,点击下方的按钮,可选择越剧、昆曲、黄梅戏、汉剧、川剧、藏戏等戏种,选择后,戏台上的投影便出现一对男女演绎该戏种,栩栩如生。

还有“赛龙舟”、“弹古筝”等互动项目,游客纷纷体验。

“湖北小馆”展现常用农具

年轻人称大多不认识

 

 

 

在北馆一层的“湖北小馆”内,展现多种华夏农耕农具。记者观察发现,大多中老年人看到后都能叫出名字,颇感熟悉,而年轻人则几乎叫不出名,比较陌生。

家 住汉口后湖的黄先生带着外甥女来参观,还当起了她的讲解员。“这是什么,你肯定不知道。”黄先生指着农民在田地里插秧使用的“秧马”,给外甥女“科普”了 一番。记者看到,小馆内摆放了手动的抽水工具,用来碾压菜籽、芝麻的碾槽,还有以2008年在汉川马口镇发掘的黄家窑遗址为原型,按同比例复原的清代中期 龙窑,用于烧制陶器,犹如一条长30米的卧龙。

来自鄂州葛店的73岁手工艺人陈太婆现场脚踩纺车,双手利落地演示纺线技术,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记者采访多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均称对这些场景和工具不太熟悉,来自江夏的尹先生则表示,这些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十分熟悉,“都是我之前用过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农具逐渐消逝,当再一次出现在眼前时,能勾起我们一段段的回忆。”

一场楚剧表演牵出老汉口民众期盼 

 

 

昨日上午,在汉口里广东会馆的大戏台上演的一场精彩的楚剧表演,牵出了老汉口民众的种种期盼。“希望‘汉口里’能再现当年的民众乐园风采。”在花楼街长大的67岁老人姜超繁如是说。

上午10点半,几十位中老年人准时聚集在汉口里的广东会馆戏台前,楚剧《杨绊讨亲》准点上演。幽默诙谐的武汉话、湖北地方方言,让观众逗乐,现场驻足观看的人越来越多,不时拿着手机拍照。

得 知当天要上演楚剧,64岁的李绪民专门坐车从汉口复兴村过来看戏。李绪民说,汉口里就是以“汉正街、大夹街、长堤街三街及花楼街一片”为蓝本复建的,“上 世纪60年代的老民众乐园,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2毛5一张门票可以看一天,汉剧、楚剧、京剧、黄梅戏都有,还有电影、相声、杂技表演,可谓百花齐放。” 李绪民坦言,“汉口里”虽然外表很好地还原了老汉口风貌,但走进来,广播中放着现代音乐,做的都是现代人的生意,很少看到老东西。

67 岁的姜超繁老人从小在花楼街长大。他回忆“那时的花楼街有好几家茶馆,还有戏园子,有小舞台,演出皮影戏,还讲评书,门类丰富。“老汉口就是那个味!希望 汉口里成为我们记忆中的民众乐园,还原更多以前的东西。”两位老人建议,大戏台夜间还可以放露天电影。还有现场市民建议,“汉口里”可以引进沉没于人们记 忆的“民众乐园”,当然,不是抄,而是创。 

版权作品,未经今日湖北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