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第一届工程规划年度论坛
2018-01-21 09:56:36   来源:今日湖北网


暨第一届武汉市治水年会在汉举行

本网讯(通讯员:何聪)第一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年度论坛暨第一届武汉市治水年会于11月4日-5日在武汉举办,年会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倡导支持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主办,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海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承办。本届年会的主题为“治水与营城”,以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对中国城市治水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国内外与会代表300余人出席。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等地规划院,荷兰ARCADIS公司以及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市文联等知名院校的专家围绕大会 “治水与营城”的主题,展开了热情、激烈的发言和讨论。

在本届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工程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邵益生、湖北省住建厅副厅长傅继成、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杨维祥分别致辞,住建部城建司章林伟副司长阐述国家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与举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杨保军院长介绍了中国的治水营城史,ARCADIS公司资深水务专家MASSIMO ENDRIZZI介绍了欧洲净水行动历程,知名作家池莉讲述了大武汉的水文化,杭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汤海孺副主任描绘了五水共治让杭州更美丽的蓝图,武汉市国土规划局何梅副处长介绍了武汉理水营城、建设滨水生态绿城的实践。

随后举办的分论坛,与会专家和代表分别从 “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管机制”、“水环境治理的应急与谋远”、“城市内涝防止的理论创新”等专题,就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在共同实现健康城镇化并通力合作进行相关研究等方面达成了一致共识。

据来自武汉城市规划专家介绍,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水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要做足做好水文章,大力推进“四水共治”,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武汉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大湖+”模式,落实长江大保护,加快滨水生态绿城建设,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武汉得天独厚、地处古云梦泽故地,素有江城和“百湖之市”的美誉,长江、汉水等10条河流汇聚于此,百个湖泊密布全市。武汉的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均衡的水系网络分布,形成了“两江八水、百湖镶嵌、河网密布”的生态本底;二是充沛的水资源条件,我市水域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4,水面率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三是多元的水空间形态,河、湖、库、渠等水域类型丰富多样,全市5公里以上河流共165条,大小湖泊166个,水库289座,主要港渠118条;四是独特的城水空间格局,长江、汉水在市区中心交汇,形成武汉三镇鼎立的独特格局,这种大开大合的城市格局世界少有,也是武汉独特个性魅力所在。

目前武汉水域面积基本维持。武汉经历了明清填湖扩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垦造田,以及八、九十年代城市急速扩张等阶段,但在98年大洪水之后,治水观念出现大转变,2002年出台《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由填湖转向护湖,水域面积基本稳定。

当前武汉区域水环境总体稳定。随着“清水入湖”、“生态水网构建”等工程实施,湖泊水质状况有所好转。从近三年的水质变化情况来看,湖泊水质呈现“内升、中降、外稳定”,三环内的主城区湖泊水质得到了控制。

近年来,武汉滨江绿带建设持续推进,“两江四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结硕果,建成50公里长的江滩,江河感知度大幅提升。

武汉目前治水成绩进步很大、非常来自不易,来自中国城市规划院、武汉大学等专家指出:治水不仅需要讲政治、讲科学,还须讲成效、讲效益、讲情怀,只有做好“水”这篇大文章,这片土地的居民才更健康、更有幸福感。(编辑:蔡亮维)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