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第二届长江非遗展三日接待5万市民,主办方扩容体验名额满足需求
2018-01-21 09:56:33   来源:未知

本网讯(通讯员 袁佳珉)与非遗大师面对面、品尝非遗美食、感受非遗文化,到武展深度体验非遗之旅,是上周末不少市民的首选。据统计,第二届长江非遗大展举办三天,共接待5万市民,其火爆程度及市民对非遗文化产品的喜爱连主办方也颇感意外,不得不在互动环节扩容名额,最大程度满足市民需求。

 

    1.jpg

中医中药 焕发光彩
  
  传统中医药文化专题展区是供市民大开眼界的最佳去处,这些国家及省市级非遗项目市民耳闻却并不多见。在该展区走上一圈,市民对于传统中医药的诸多困惑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在国家级非遗项目夏氏丹药展区,一鼎全紫铜铸造、高3米重达近千斤的炼丹炉,其特有的造型回头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被逛展市民围得水泄不通。据了解,该炉一次性炼制丹药可达100公斤。
  
  夏氏丹药制作技艺传承人夏小中介绍,丹药炼制绝非影视剧中所呈现的,出炉便是一粒粒圆形可直接服用的丹药。展柜中的数十种矿石都是炼制丹药的原材料,炼制完后呈晶体状,再进行剥离,而这仅是丹药制作的第一步。根据不同的病症需选择不同的原材料进行炼制,完成这一步后再根据需要配置其他中草药,才成为最终的成药。添加比例十分严格,整个过程都不能有丝毫差错。
  
  “文化复兴首先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夏小中和夏氏丹药第六代传承人夏文沙坦言,传统中医药疗效在不少病症的治疗效果上远超西医,他以骨髓炎、骨结核两类病症举例,相比西医的手术复发率高、创伤性大、治疗费用高昂、病人痛苦,使用传统的中医外用药就可以得到很好且彻底的治疗,疗效更是经历了千年的验证。但由于对中医这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够深入,中医独有的外科丹药学还有很多秘密尚待解开。

 2.jpg

柏杨豆干  深山美食

  利川市柏杨镇豆干成功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6个年头,也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第6年,柏杨豆干与世界民歌龙船调、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古建筑群作为柏杨镇的“三张名片”,名气越来越响,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市民纷纷驻足,点头称赞。

 柏杨豆干从清康熙年间被赐予“深山奇食”金匾以来,柏杨豆干的先人用制作出了不用石膏推制豆干的方法,长期成为宫廷贡品。改革开放以后,新一代柏杨豆干人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发扬光大柏杨豆干上做文章。柏杨豆干“深山奇食”和“好吃婆”商标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

结合精准扶贫,加大柏杨豆干传统技艺的传承力度。2016年,该公司先后对集镇上20多名热爱柏杨豆干技艺的村民进行了无偿传承活动,从工序的第一步到工序的最后一步都毫不保留的进行了传承,并对这些农民进行实践考核,达到独自完成制作柏杨豆干的效果,目前这些农民都能够以这门传统技艺为依托,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门路,一部分靠推制豆干可以在利川市好吃婆实业公司做工,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一部分在自家推制豆干,月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

3.jpg

宣纸刺绣,功夫一绝

  在赣皖展区,江西刺绣大师顾玉纯展位前人头拥簇、询问不断。他独特艺术吸引很多文化领导、行内人士瞩目。

自古以来,中国的书画艺术作品均用笔墨在宣纸上完成,而中国刺绣艺术千余年来一直在织造布料上完成。赣绣传人顾玉纯独辟蹊径,以独特的创新精神和不懈努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刺绣门类——宣纸刺绣艺术,将宣纸上的书画艺术与刺绣艺术两个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完美地融于一体

今年已年近花甲的顾玉纯祖籍江苏,从小生活在南昌。由于祖辈长期从事刺绣艺术,他自幼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刺绣情有独钟。经过多年的钻研和揣摩,2001年,顾玉纯把传统的刺绣与江西代表性的水墨山水画结合起来,独创了水墨刺绣艺术。刚开始,顾玉纯的水墨画刺绣都是在布上完成的,但效果并不理想,完全没有了水墨画的艺术韵味。于是,他把目光瞄向了宣纸,开始尝试在宣纸上做实验。但在宣纸上刺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个针孔最多不能超过两针,否则宣纸就容易裂开。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几个月后,顾玉纯终于完整地在宣纸上绣成了第一幅水墨画作品。为了让用于刺绣的宣纸更符合要求,更具有韧性和抗拉力,顾玉纯又亲自跑到安徽联系生产厂家,多次反复实验终于生产出适合刺绣的宣纸,将千年刺绣艺术与千年宣纸书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门类。

2005年,具有浓郁赣绣特色的宣纸刺绣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13年荣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字门推拿  民间瑰宝

6.jpg

在二楼中医中药展区,来自宜春市廖国生展区前排起长队,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纷纷慕名而来体验,在廖国生医师大汗淋漓推拿后,没有人不为他点赞。经廖医生介绍后,方知这位20余年潜心传承与创新民间伤科医学——字门伤科推拿术的专业医生有鲜为人知的“申遗”追梦历程。

54岁的廖国生现为宜春市少年体校聘任的运动员保健医生(伤科医师)。说起与中医伤科的结缘,与家人的传教密不可分。廖国生的外公和舅舅都是伤科医生,从小耳濡目染,他也就渐渐喜欢上了中医伤科。高中毕业后,他在福州某部队医院当兵,还时常运用伤科推拿术为战士服务。由此,他先后被选送到部队多所医院或医学院学习中医推拿与正骨术。

1986年秋,廖国生在福建一家中医学院进修,首次听导师提及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从序言中竟发现书的作者蔺道人晚年隐居在宜春一个叫钟村的乡村。买到这本书后,他发现书中不仅有对骨折、脱位诊断方法及手法治疗原则,还有近50个伤科内服外用方剂。    

廖国生从当医生传承字门伤科推拿术到研究创新的嬗变,整整花了15年时间。1989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宜春市,遗憾的是,当时该市还没有一家专业的骨伤科医院。于是,他一头钻进伤科研究,后来,经过努力,他将春台卫生院更名为宜春骨伤科医院。

  经过4年对治伤古方的研究及骨伤药方的试制。1993年,廖国生主持研制的骨伤新药“黑肿散”问世,深受患者好评,并于次年获得宜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还撰写了多篇相关论文,其中《黑肿散治疗外伤性肿痛附301例》在第二届全国农村医院创伤骨科学术交流大会上荣获三等奖。他在继承蔺道人等前辈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治伤特色。他总结出的“八步治损法”,即通过正骨、敷贴、缠缚、夹板、搽剂、熏洗、推拿、练功这个八个治疗步骤,让很多骨伤患者缩短治疗期,减少了痛苦。

      廖国生告诉记者,字门伤科推拿术这门医术是历代宗师的集体结晶,经过数百年的漫长洗礼,现仍散落在民间的拳师、伤医和本门传承人手中,面临着消亡与失传的境地。如何使这门草根医学文化融入现代医学为大众服务,涉及到一个普及与保护的深层次问题。“现在世人对民间中医术懂得少,甚至带有偏见。我从建立研究机构和‘申遗’这两方面入手,将字门伤科推拿术列入官方认可与政府保护的范围,也为宜春打造一张中医骨伤文化新名片。”

2014年9月5日,他创办的宜春市字门伤科研究所正式挂牌。紧接着,他又向有关部门上交了申请报告,希望能将江西字门伤科推拿术列入市级“非遗”代表传承人保护项目名录,能旨在让这一具有简、便、廉、验的自然的非药物绿色疗法,开发出更大的医疗保健价值,造福于广大百姓。廖国生的申请引起了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关注。在近期的中医药知识调查中,他的字门伤科推拿术中的一些研究成果被收集进了调查信息数据库。2014年12月,他的成果也进入了江西省中医研究院的数据库,也是目前字门伤科推拿术“申遗”第一人。

百根冰酒  清香四溢

4.jpg


步入传统饮食文化专题展区 ,酒文化非遗展品琳琅满目,各种酒展品散发深厚的历史气息。来自湖南桑植的百根冰酒以独特的酒质吸引了众多酒客的目光,而酒厂负责人谷菊秋的“酒娘”的雅称让人更一听难忘。

据介绍,桑植县境内山峰林立,溪流交错,野生植物品种达1600多种,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形成桑植独特复杂的多元化历史文化特征。历史上,桑植全境到处都有农家自己“煮酒”的习惯,尤其以“包谷烧”酒为正宗。百根冰制作技艺正是基于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1998年,原惊梦酒业法人去到当年创办遗址,了解“百根冰酒”的生产情况,挖掘“百根冰酒”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拥有“百根冰酒”品牌的地方政府进行协商,对“百根冰酒”这一地方历史品牌进行了重新包装。几经变迁,在现任张家界惊梦酒业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谷菊秋的经营下,“百根冰酒”已成为走俏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知名品牌。

千年艾香  发扬光大


5.jpg

在二楼传统中医药文化专题展,来自蕲春千年艾公司的蕲艾系列产品面对众多市民应接不暇,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蕲春艾灸疗法”传承人韩善明接待市民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51岁的韩善明生长在“医圣”李时珍的故乡,1989年从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后,回到了蕲春,自此就没有离开过这里。他学的是针灸专业,耳濡目染也钻研了其它一些中医技艺,当地开发申报“蕲春艾灸疗法”非遗项目时,他更是有针对地性地学习研究。2013年,“蕲春艾灸疗法”以其天然、传统、独特获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成为代表性传承人,这两年先后4次走出国门,在俄罗斯、韩国、新西兰等国展示这一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

艾灸,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它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间,已有3000多年历史,属中医外治法,温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特制成艾条,点燃后放入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



“艾叶能灸百病,高品质的蕲艾,更使疗效突出。”韩善明介绍,蕲艾灸疗法是用蕲艾叶晒干捣碎如绒,制成艾条,燃灸经穴,或引火点灸柱,滋润灸疮,至愈不痛。它主要分为雷火神灸、火灸和大灸,自成体系,不仅适用于慢性病,对急症也有疗效,加上取穴少而精,普通老百姓也很容易掌握。

1955年《中国药物学》肯定地注明:艾产于多地,以湖北蕲春县最佳。南临长江,北依大别山,高山、丘陵、湖泊、平原兼备,蕲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蕲艾在挥发油、微量元素及醇溶性浸出含量等方面,均优于其它地产艾叶。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蕲艾具有通十二经、补充元阳、理气血、祛寒、除湿、通经活络的功效,被誉为“艾草之王”。



蕲艾作为蕲春县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更是蕲春最优质、最名贵的地道中药材。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保健、养身功能应当倍加推崇。蕲春县委、县政府会坚持药旅联动战略,将蕲艾作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开发,打造百亿蕲艾产业。

为了更好开发“蕲春艾灸”,发展蕲春经济,韩善明医师以蕲春千年艾科技有限公司为平台,建立 “蕲春艾灸疗法”传承示范基地,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中医养生文化为己任,收徒传技,把“蕲春艾灸疗法”发扬光大,使“蕲春艾灸疗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百姓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大展主办方介绍,市民参与非遗课堂积极性高涨,本设置9场活动,共计180个预约名额,但目前仅经过“长江非遗网”平台报名的市民就达到1000多人,不少市民更现场要求加入。经与传承人协商,主办方将原本一堂课20个名额增加到40个,最大程度满足市民需求。


编辑:蔡亮维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