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湖北一主两副多极发展 未来新兴增长极是哪里?
2018-01-21 09:55:54   来源:湖北日报

上月底,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突出“一主两副”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形成“多极发展”格局。

15日,“加快构建多极发展新格局”首次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大力支持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襄阳、宜昌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3至5个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地级市加快发展,形成新兴增长极……”

连日来,多极发展成为各地代表团讨论热词,“勇当排头兵”“打造增长极”……发展的豪情在会场内外激荡。

经济提质需形成多极发展新格局

上月20日,一场影响湖北经济走向的智慧大碰撞在汉举行。专家学者、企业家、省直单位负责人就我省经济工作献计献策。听取完经济建议后,省领导指出,当前湖北经济发展进入“提质”阶段,急需着力补好民营经济发展不足、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够、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多极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等短板。要一如既往地支持武汉、襄阳、宜昌加快发展,同时重视“多极”发展,促进形成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局面。

“多极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省政协委员、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说。“十二五”期间,“一主两副”3座城市加速快跑。武汉经济总量时隔22年重返全国前十,宜昌、襄阳在全国城市排名均提升了20多位。但我省其他地级市体量与“一主两副”比,经济层级相差较大。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在其中心城市旗下,形成一批中等发达城市,比如广东的东莞、佛山、惠州。“要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统筹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以武汉为龙头,宜昌、襄阳为双翼,一批‘小虎队’城市龙腾虎跃的局面。”

鼓励竞争也要协调统筹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说,除“一主两副”外,我省没有一家GDP过2000亿元的城市。除领跑的武汉、宜昌、襄阳外,目前“千亿俱乐部”中还有荆州、黄冈、孝感、荆门、十堰、黄石和咸宁等7城。“未来新兴增长极最有可能从这些地级市产生。”

他表示,争当增长极,各地热情高涨,适度竞争是好事,但如果协调不好,容易出现争抢项目、产业重叠的同质化竞争。这既需要各市明晰定位,也需更高层次协调统筹。

邹薇认为,为打造增长极,省里需出台规划,统筹对地级市的产业进行梳理、规划,可参照“一村一品”做法,对各地产业进行引导。

省政协委员、孝感市政协主席仇平贵建议,“多极”之间也要携起手来,打破各自为政的藩篱,加强区域合作,以扩大影响和辐射力。

复兴大武汉托举湖北中部崛起

对标世界一流大城市,复兴大武汉,强化“主中心”,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更好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这是时代赋予武汉的使命。

在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万勇看来,武汉应聚力改革创新,奋力拼搏赶超,既要为全省多做贡献,也要更好发挥辐射服务作用,带动多极发展。

瞄准三大领域,武汉今年将摁下“加速键”。

着力培育壮大“四新”经济。武汉将在“以新换旧”下功夫,加快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3%以上,突破9000亿元。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领域,重点加快国家存储器基地、航天产业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基地建设。

着力加快国际化进程,更好发挥开放先导作用。一方面,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赶超发展的“一号工程”,全力引大资、引外资、引民资,打造外资密集区,力争招商引资总额增长20%以上。另一方面,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把武汉片区建设成为湖北对外开放的试验田、新窗口。

着力提升品质品位,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示范作用。学习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广州珠江新城,构建功能互补、特色彰显的空间体系,规划建设亮点功能区块。发挥生态优势,构建自然优美、绿色惠民的生态体系,做足水文章,打造滨水生态绿城。

“武汉强,则全省强。”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林放说,武汉要从交通区位、产业优势、科教创新和生态环境四大方面做强优势,挺起全省发展的“脊梁”。同时,积极发挥辐射作用,从产业等各方面带动多极发展。

2004年12月,光谷与鄂州的葛店高新区签订了第一个“园外园”合作协议。如今,像葛店这样打光谷品牌的“园外园”,在全省已建20余个。与周边城市在工商管理、商检、市场准入、维权、信用、商标等方面实现联网,产品和服务的流通障碍明显减少。

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副市长刘立勇建议,随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武汉应以“黄金水道”为依托,由武汉新港带动鄂州、黄冈等地的港口,再造水路经济带。

“两副”引擎沉稳下好发展“鼎足棋”

辞旧迎新之际,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传来喜讯:去年,襄阳、宜昌预计实现GDP3650亿元和3690亿元,同比上年分别增长8.5%、8.8%,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省域“两副”较快的发展速度,优化了我省区域发展格局。“一主两副”战略实施前的2010年,襄阳、宜昌两市 GDP占全省的比重为19.5%,2016年则达到了23%。

紧盯发展第一要务,两市你追我赶,在全国格局中争先进位。过去5年,襄阳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相继落地,去年招商项目中逾70%属于工业项目,其中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多达54个。宜昌5年实际到位招商资金5783亿元。今年,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招商项目380个。宜昌市以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发展“加速度”,涌现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大千亿产业。襄阳市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双双突破2000亿元大关,装备制造产业突破千亿元大关。2015年,两市生产总值在全国百强城市中的排名,均由5年前的第七十多位提升到了第五十多位。

经济新常态下,襄阳和宜昌都面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重任。襄阳市提出,促进“中国制造2025襄阳行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紧密结合;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创业型城市为目标,力争省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达到160个以上,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5万户以上。宜昌则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新创业示范城市;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5%。

襄阳和宜昌都提出,今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至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左右,并全面完成精准脱贫、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省定目标。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