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大学386名学生分组走访30位退休知名教授
文/程曼诗
每年的寒暑假,大部分高校都会积极组织学生赴校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暑假,湖北大学的社会实践与往年有些不同。386名大一学生分组走访了校内30位退休知名教授,每个组都形成了5000字左右的走访成果。
随后,《中国青年报》在2016年8月28日的头版头条以《386名大学生暑期走访退休知名教授》为题,对该活动进行报道,紧接着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纷纷予以转载,向其他兄弟高校推广这堂社会实践课。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高天琼说,退休教授见证了学校的逐步发展,他们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和推动者,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卓越贡献;他们是治学处世的标杆,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学人精神,我们的学生更应该传承其志、弘扬其德,这样我们才能不忘初心、回归初心。
活动的采访对象是校内30位退休知名教授,他们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也都是在各自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家。其中,既有我国首届“中国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朱祖延教授,也有为我国高分子材料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程时远教授,还有我国拉美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黄邦和教授、红色历史的叙事者与传承者田子渝教授、“严”字当头的全国模范教师陈贻汉教授等等。
本文在此选取走访的三位教授代表的事迹以飨读者。
荆楚社科名家——朱祖延
“十年尔雅注虫鱼,翻检缥缃万卷书,留得藏山事业在,此生应不负居诸。”这是朱祖延先生在花甲之年为自勉作的一首诗,作为一代词典学专家,他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辞书事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这样评价他道:“我之所以对朱祖延先生有敬佩之感,是感动于先生以几近耄耋之年、多病之身,率领着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队伍,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出色地编纂了这部大书(《尔雅诂林》,编者注)。支撑着他们克难奋进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对学术的热爱与忠实,是为中华文化添砖加瓦的信念与决心,是造福于学林的责任与担当。”
众所周知,朱祖延先生博雅通识。1960年,38岁的朱祖延作为我国最早一批访问学者,前往埃及开罗高等语言学院教授“汉语”与“中国文化”,他使用流利的英语教授中国语言文化,用阿拉伯语和学生们聊天,培养了不少中文人才。在他的学生中,有的后来做了驻华官员,有的后来成为埃及著名大学的中文教授。在埃及的三年,朱祖延扮演着一名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的角色,将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遍洒异国大地。
2015级新闻学的张诗琪谈到采访感悟,说到“朱祖延先生是学术上的大家,为研究事业甘坐冷板凳三十余年;他是生活中的长者,事事都会站在学生、职工角度着想;他是为人时的夫子,做人温和朴实,处事低调淡泊。他栖身于一所地方学校,随遇而安,既不坐井观天,也不妄自菲薄,终生远离浮华浮躁,视地位荣誉如过眼云烟。他不慕繁华虚荣,只着眼于身边的一切,将内心最真的情怀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世界前1%学科的重要创建者之一——程时远
出生于1942年的程时远是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研究生,之后又成功考入当时全世界唯一一所拥有高分子系的大学——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研究方向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为湖北大学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如今这两个学科都已跻身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
在国内胶黏剂、氟硅工业、精细化工等方面,程时远更是有着重要影响。以他为首的团队于1999年攻克了“聚烯烃热塑型弹性体”制备的技术难题。“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是国家863计划中的一个研究课题。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橡胶与塑料的化合物,既有橡胶的弹性又有塑料的高强度。但是此前由于我国制备技术尚未攻克,每年不得不以每吨几万元的高价从国外进口。而以程时远为首的团队在该项目的突破,填补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垄断,也让中国的材料制备更上一层楼。
“任何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渺小和短暂的,但只要尽其所能努力做点事情,那么他的事业的延续就可能永恒,这是莫大的荣幸和幸福。我个人的能力非常有限,但却非常幸运地在那个时期和一帮同事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的建设做了一点事情,的确感到幸运、幸福。”程时远坦然地说。这种谦逊温和的学者风范深深地感染着在一旁倾听的学生,也默默地指引着他们向学术更深处迈步。
“严”字当头的全国模范教师——陈贻汉
出生于1948年的陈贻汉,是湖北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退休教授,曾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200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物理学科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被SCI、EI等权威专业刊物收录20余篇次,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在2009年教师节前夕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
陈贻汉初入杏坛时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他就职的第一年,一次武汉大雨倾盆,校园内积水已经没腰。陈贻汉为了准时抵达教室,五点就从家中出发,在积水中摸索前行。当学生们看见浑身湿透的陈老师准时地出现在教室门口时,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位师者。陈贻汉当时眼眶浸湿,事后他对此久久不能忘怀。而后的几十年里,他也从来没有在教学上怠慢过,每堂课都会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教室,在黑板上写满与课堂相关的知识,希望学生能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就感受到学习的氛围,数十年如一日。
他的教学风格种突出特点就是“逼”着学生刻苦用功,并非常重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效果,不是把内容随意地抛给学生,而是用知识引导学生跟上自己的思路,因此他的课堂氛围很是吸引人,几十年来,他对学生的作业总是认真批改,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我要求学生养成课堂上做笔记的习惯,以培养自身总结提要能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书写能力,这三点对于日常学习非常重要。”陈贻汉说。
现场有机会聆听大师的教诲,对于参加采访的大学生来说,既是一场文化的熏陶,也是一次心灵的碰撞。2015级新闻学学生曹家菂回想起那个采访过程,脑海里充满了画面感,“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各个学院的,我们4-5个人为一组进行采写,比如我参与的是采访物电学院的陈贻汉教授和材料学院的程时远教授。老教授人很好,对我们的采访也很配合,我们准备的问题很多也很杂,但是他们都耐心的回答。人也很低调,我们初稿有5000多字,被程教授看过后删掉了很多夸赞他的内容,他反复强调,这些成绩不是他一个人的,还有很多人的努力。我想这次采访对我的影响就是做人还是要低调,而且不管对谁都要保持谦虚亲和的态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在自己专业领域学有所成才是。”
和曹家菂同组的材料学专业学生周诗远也同样收获满满,“这个活动让我度过了一个充实的暑假。作为大一新生,我们对社会实践十分陌生,从如何写策划书,到如何采访教授,我们都斟酌再三,因为毕竟是采访材院的老院长。采访中教授很随和,能够在一上午的交谈中,领略到教授一生做出的卓越成绩,我们很幸运,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这个活动让我们在大二大三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更加有意义。”
“这次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老教授的学者魅力,而且也给我们文理科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提供了机会聚在一起为共同的选题进行‘头脑风暴’,在互相启发下,实现团队协作,最终交上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新闻学张诗琪如是说。
近年来,每到寒暑假,湖北大部分高校都会组织学生深入高校企业、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等地进行调研考察,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近距离感受社会生活的机会。而此次湖北大学另辟蹊径,组织学生在校园里采访退休知名教授,追寻老一辈的那些记忆,回归大学里的那片初心,该活动经过央媒和各级媒体的报道,走出了一条创新路,打出了一张特色牌。走访“湖大学人”系列活动是在湖北大学党委和通识教育学院领导班子共同谋划组织下开展,同时也得到了学校相关单位的鼎力支持,确保了前期工作全面铺开。该活动最早的发起者,校党委书记尚钢提出要贯彻落实教育部长陈宝生“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要求,学校各项工作要服务“三学”,即服务学者、学术、学生,强调学生工作的“四用”理念,即“用爱育人、用情感人、用心懂人、用严塑人”,旨在致力于让大学校园回归初心、重塑学风,向老一辈看齐,学习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干事创业的胆识、栉风沐雨的坚持、春风化雨的情怀,在引导学生感受学者魅力、继承学人精神的同时,也让学生尽早找准自己的学习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