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冯成碧 建始县茅田乡党委书记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成果。恩施州正处精准扶贫、竞进小康全面攻坚时期,同时暴雨洪涝灾害又来一个“雪上加霜”,应该让百姓感受到: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愈发向好,幸福指数渐次提高。
“两学一做”,为精准扶贫筑起坚强“战斗堡垒”;而精准扶贫的成效也是衡量“两学一做”效果的标尺。
学党章党规,为全力脱贫攻坚提供思想保障。党员干部尊崇党章,牢记党规党纪,牢记党优良传统作风,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只有提升境界,凝聚共识,转变作风,才能把思想行动落实到脱贫攻坚、竞进小康大局上来。
学系列讲话,为全力脱贫攻坚提供思路保障。党员干部要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悟透系列讲话内涵和要义,参悟并运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脱贫攻坚看,要树立大局意识,结合总体目标,结合当地特点,结合农户实际,理清完善脱贫攻坚思路,做到可行有效、科学规划。
做合格党员,为全力脱贫攻坚提供基本前提。党员干部要着眼“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知行合一,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保持党员本色,才能把思想和行动体现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才能践行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党员干部要认真回头看,“悟以往之不谏”,将“两学一做”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当好扶贫主力军,增强自身紧迫感和自豪感,增强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要敢于创新,描绘“党建+扶贫”新蓝图。要创新思路,聚气出实招,基层党建与精神扶贫“双推进工程”两手抓。把发展生产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把易地搬迁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把生态补偿作为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撑,把发展教育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之策。同时,通过党建目标融合扶贫、产业党建促进扶贫、建强支部引领扶贫、党员创业带动扶贫、部门帮扶包抓扶贫、干部驻村联户扶贫、“第一书记”助推扶贫等,把组织资源转化为精准扶贫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精准扶贫动力,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要优化服务,搭建“党建+扶贫”新平台。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资源集中、平台共享、服务多样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增强党组织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的能力。推动交通、水利、国土、住建、文体、电力、通信等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集中,大力实施农村通达通畅、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土地治理、农网改造、危房改造、宽带乡村等工程。
要固本强源,激发“党建+扶贫”新动力。“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建强“战斗堡垒”,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很难实现其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要致富,先祛病,必须选优配强班子,激活组织资源,让农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深入践行能人引领、强村带动、整顿提升、示范创建。要积极整合组织和干部人才资源向重点贫困村倾斜,形成联动配合、齐抓共管新格局。探索践行“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党员群众组成脱贫致富互助组或共同体,共同铺设致富快车道。
要落实责任,实现“党建+扶贫”新突破。精准扶贫,是贫困群众殷切期望,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压实党政主体责任,把党建扶贫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从严落实党委“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党建扶贫工作责任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精准扶贫是政治任务,也是经济工作,离不开广大市场主体的支持和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人民群众也是精准扶贫的主体力量;完善扶贫勤政廉政机制,既要划定红线、明确底线,也要为干部履职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提高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