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管网联万家 清水润民心
2018-01-21 09:53:22   来源:今日湖北龙头一拧水汩流,枝江农

——对枝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成为全国标杆的调查

联合调查组

 

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水利部领导调研枝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情况,对“同网同质同价”城乡无差别供水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龙头一拧来甘露,挑桶从此成文物。步入“十三五”的钟声敲响前,枝江市委、市政府宣告:全市50万市民饮水实现了城乡“同网同质同价”。其中,41.3万农村人口终结了担水吃历史。至此,该市圆满兑现了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今年6月20日,由全国人大农委、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研组,来到位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过渡地带的枝江市,深入饮用水源地、水厂和城乡家庭,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面对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有口皆碑的民声,调研组成员赞不绝口,盛赞枝江市堪称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标杆,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可供移植复制的成功模式。

9月22日,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和信息化现场会在枝江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20名代表参观了胡家畈水厂、枝江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平台和鲁港水库水源保护地,枝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赞许。

此前,枝江市人民政府还在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上专门介绍了经验。

一泓清水润万家的水源地之一(鲁家港水库)

枝江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背景动因

枝江市有国土面积1310平方公里,辖9个镇(街道)194个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由于资源禀赋不均衡,加之供水设施严重缺乏,坐拥“一江两河八湖百库”的枝江市民一度只能“望水兴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演进,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成了最大的市情民意。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呼唤新的安全供水格局。在“四化同步”、城乡统筹战略实施中,枝江形成了“一主两副四中心”的城市城镇架构,随着近20多个颇具规模的新农村居民点脱颖而出,农民的居住习惯由单家独户走向了向社区单元的不断集中。加上“十一五”以来,枝江市工业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带来的征迁安置,让昔日农村市民饮用堰塘水、浅表地下水的习惯时过境迁,不复存在。“十二五”后期,枝江市又成为全国30个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解决新农村、新农民、新社区安全饮水和饮水困难问题,完善公共服务,成了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亟待破解的课题,进而催生了城乡“同网同质同价”供水的战略决策。

(二)富裕农民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追求助启饮水革命。枝江市粮棉双兼,各占半边,40万勤劳农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富民政策引领下,以市场为取向调整产业结构,革故鼎新发展多种经营,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一五”期间就实现了过万元,“十二五”期末达到了1.7万元。富裕程度的提高,广大农民追求生活品质,注重健康生活,自觉关注流域性水源和生产生活无隔离措施水源的安全。“十一五”期初,枝江市在农村饮用水安全排查中发现,饮水不安全人口达28.7万人。每年的“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建言启动“饮水革命”。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向全市50万市民作出了“决战‘十二五’,实现‘户户通’”的承诺,以满足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p#分页标题#e#

(三)让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初衷使然。枝江市连续11年的湖北县域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十二五”期间,枝江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均增幅。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29.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31.68亿元。经济实力不断殷实后,枝江市委、市政府一刻也没有忘记反哺“三农”,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红利。一是“十二五”期间,枝江市逐年按照水利部、省水利厅要求,足额编列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配套资金预算,以回馈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奉献的市民,弥补过去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或多或少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伤害。市委、市政府还明确要求,农村饮水安全决不允许落一户、少一人,对低保户等应由个人负担的改水投入部分确有困难的,一律纳入精准扶贫笼子解决。这一反哺的初衷,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枝江既是“民心工程”,又是“德政工程”。

建在水源地的水质检测中心

枝江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成功做法

自2006年以来,历届枝江市委、市政府都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当作最大的民生实事,紧紧围绕“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的目标,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到2015年底,累计投资4.6亿元,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自来水入户率、水质达标率、工程合格率、群众满意率“五个百分之百”。

(一)大员上阵,高位推进。枝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头等大事,在提出“决战‘十二五’,实现‘户户通’”目标后,市政府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首,并通过市人代会向全市人民作出了郑重承诺。市委书记、市长作为市级第一责任人分别与各镇(街办)党政一把手签订了奖惩分明的《责任状》,按照分年度计划,实行年中评估、年底考核。市委、市政府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响亮提出将“城乡供水一体化”作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治本之策,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城乡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让“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从规划到实施上升到了市级领导议事层面。项目实施中,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领军包镇,镇级领导班子驻点包村,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二)多谋善断,高效实施。针对市民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既要建得快、又要建得好的期盼,市委、市政府多谋善断、谋定后动,全市上下扭住“四大”工程,确保了强力推进,高效实施。一是保护“大水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水源地保护作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第一道“闸门”。全市将域内4座中型水库和长江确定为饮用水源地,制定出台了《枝江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暂行规定》,在原有基础上,再次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引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整合水利、环保、卫生执法职能,组建水源地保护工作站4个,专司水源保护区内生态修复、环境监测、水污染应急处置和调水补水职能,确保水质在Ⅲ类以上。二是建设“大水厂”。复制城市水厂生产标准,把建设大水厂、铺设大管网当作农村饮水安全的核心工程,全市新建日供水千吨以上水厂10座,其中日万吨供水能力的4座,并网镇村水厂26座,铺设镇、村、组、户四级管网1.4万公里,构建了7大片区城乡一体化安全、稳定供水格局。三是整合“大资源”。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枝江市按照中省专项资金“保基本”、本级财政“保投入”、农户自筹“保入户”的办法,共将中省项目资金1.3亿元、本级政府债券8000万元和新农村建设、三峡后扶等涉农资金1.6亿元、农户自筹9000万元整合为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项审计使用,确保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稳定投入。四是应用“大数据”。投资近千万元打造全市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平台,实时智能化监测水质、调度水源、盯住管网,确保运行可靠。

枝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刘丰雷(中)专题调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

(三)建管结合,高瞻远瞩。将供水稳定、水质优良、价格低廉、永续受益作为检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成效的标准。立足建管并重,构建长效机制,高瞻远瞩的枝江市委、市政府从确保民生项目永续利用出发,着力构建了三大机制。一是供水管护机制。成立了副科级事业单位农村供水管理局,定编10人,具体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后续管理和综合协调工作;镇村两级组织明确1名班子成员分管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到逐级有对应管理干部;各村按规模设2至3名供水设施管护员,与村道养护员、环境保洁员实行“三员合一”,工资由市级财政从“以钱养事”资金中负担,确保农村饮水安全管网保护到位、全程通畅。二是水质保障机制。投资200多万元建立工作生活位于水源地的市级水质监测中心,运行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负责水源地水质日常检测;各水厂配备水质检测设备、检测人员,实现水厂自检、中心抽检、卫生执法检测三道防线互为制衡、齐头并进,确保农村饮水从“源头”到“龙头”全程安全、放心。三是基金筹集机制。从2015年起,市财政每年按农村人口每人1元编列预算、从水厂吨水费中提取0.1元,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现每年专户储存的基金规模为200万元,以此确保供水设施不出现“缺医少药”现象。

#p#分页标题#e#

龙头一拧水汩流,枝江农民终结了在堰塘挑水吃的历史图为仙女镇桃店村村民在家里淘洗

枝江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积极效应

枝江市花真功夫、下大力气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既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沽名钓誉,而是实实在在遵循民意、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推出的利民惠民项目,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执政施政观。这一项目的大功告成,更是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的光辉典范和生动教材。其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密切了党群关系,增进了社会和谐。枝江市遵循民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历时10年接力,坚持3年攻坚,上下齐心、督办考核,锁定的目标最终变为现实,让全市百姓看到了地方党委、政府贴心为民的过硬作风,有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发自肺腑的称赞和对工作满意度的普遍提高,基层党委、政府靠办实事树起了高大的公众形象。同时,随着安全达标和稳定可靠的自来水进入千家万户,“十一五”期间摸排的28.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通过逐步解决,最终不复存在。饮水安全的全覆盖,使过去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水难以及堰塘水、地下水被污染等问题都迎刃而解,直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推进了城乡统筹,保护了生态环境。枝江市“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消除了建国后存在50多年的城乡生活用水差距,让农村市民设身处地感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城乡统筹、农村城镇化以及新农建建设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全市一盘棋,供水一张网,换取了城乡市民为了共同利益,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近年来,枝江市顺利收回了67座水库、11个内陆湖泊的养殖承包经营权,游刃有余地实施了退鱼还库还湖。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广大业主以公众利益为先,按照政府统一补偿政策,清除了1100亩精养渔池,关闭了15家餐饮店面、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市政府还投资近5000万元,在四大水源地上游规定距离内实施了退耕还林,累计栽植涵养林1000多亩,每一处水源地都成了一道靓丽的自然风景区。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和省市卫计部门抽检数据,枝江市水源地、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一直位居宜昌市之首和湖北省县市级前列,平均水质合格率在86%以上,宜昌市执法抽检合格率达92.9%。

(三)提升了民生福祉,培育了信用意识。龙头一拧,水到屯锅,进入千万农家的安全放心自来水,终结了农家沿袭千百年的担水吃历史,极大地减轻了农村市民的劳役负担,尤其是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担水难问题。对于低保户、因灾困难户、五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枝江市结合精准扶贫,采取由市财政出资和对口帮扶单位及个人捐资等办法,为3800多户无偿解决了水管和配套设施的入户问题。不落一户的举措,直接提升了民众福祉。全市城乡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后,各级组织积极引导新入网农户按时缴纳水费,并作为农户申请融资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录入管理,在新形势下培育了农户的集体观念、全局观念和信用意识,为建设“信用枝江”注入了活力。

(四)导入了先进理念,增加了就业机会。枝江市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以超前意识大胆导入“大数据”,通过科技含量高的信息化平台监测水质变化和管网运行纰漏以及调水补水等,实现了应急救援数字化智能指挥,使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一步到位、一劳永逸,堪称眼光独到的与时俱进之举。随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竣工,枝江市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既新增了专司管理职能的事业机构和一批事业单位人员,又因水厂生产、供水及管网设施管护等新增一批企业就业岗位和公益岗位,其中,由市财政通过“以钱养事”负担的“三员合一”人员就达644人。此外,市财政每年还可从投入运营后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获取衍生的税收和各类基金收入2000余万元。

 

枝江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有益启示

枝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带来了合纵连横的自来水管网和清润甜美的汩汩甘露,她联起的是党心民心,浇灌的是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枝江市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标杆,正是顺应了民意需求、找对了工作准心,才有了施政之基、力量之源。其成功启示主要有四: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枝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历时10年接力才完成的艰巨工程,大功告成乃至创造全国推广的“枝江模式”,归功于“十二五”后期的3年攻坚。这一切,有赖于历届枝江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民生,视改善民生为施政首选方略,并坚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绩观。项目实施中尤其是在攻坚阶段,市委、市政府锁定目标,实行倒计时考核问效,市级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立军令状执行,为民生首选工程的完美收官提供了坚实的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

#p#分页标题#e#

(二)民心所向是基础。检验一项工程的实施是否顺势应时,取决于民意基础。离开了民意,就不为最广大群众所支持。民心的向背,关系着一项决策实施的顺利与艰难。世纪之交淡化环保的工农业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创伤,不是枝江一市独有,枝江也不是“重灾区”。当农民世代沿袭的饮水习惯出现不安全因素,且纷纷发出改水诉求时,推出一项标本兼治、利在千秋的决策才是顺应民意,才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离开民心所向的强制行政行为,是超越民众现实需求的“好事实事”,或多或少会遇到阻力,公民的个人利益就不会慑于公众利益而主动服从公序良俗。民意基础,决定了枝江市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能顺利收回被承包用于水产养殖的湖泊水面,能和谐清除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项目和餐饮经营项目,能安然完成占地开挖铺设1万多公里的供水管网。

(三)多方配合是关键。枝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宏大、任务艰巨,市委、市政府是项目实施主体,市水利局是工程实施主角。若单靠水利部门孤军奋战、单兵突围,显然是不现实的。枝江市在实施此项工程中,能创造“枝江模式”,关键在于横向多部门的有机配合,纵向各层级的协调互动。枝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被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用地、规划、建设实现了“一路绿灯”;环保、卫计等部门既腾出力量加入隶属水利局的水质检测中心自检,又各司其责保护水源地生态、依法监测水质变化,才形成了可靠的水质监管“三维体系”;不直接为工程服务的编制、人社部门按市委市政府决策,迅速申报获批了“农村供水管理局”等机构、人员编制,完成了专门人员的招录任用;公共资源交易机构对项目工程招投标特事特办,既精选了施工承建主体,又公平了市场商业机会,如此庞大的投资项目,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确保了民生项目廉风扑面;镇村两级主动而为,争先恐后,确保了善始善终。

(四)财力倾斜是保证。枝江虽为湖北县域综合实力先进县市,且位居前十强,但地方财政面对经济社会和公共事业发展的庞大需求,依然捉襟见肘。尽管如此,地方财政通过对来自各方财力的科学调度、高度整合,千方百计保证了农村饮水安全这一民生工程的正常需求。在资金出现缺口前,财政部门提前预警,积极建言,用政府公信发行地方债券募集了8000万元建设资金,这一尝试,既迎合了中央随后倡导的供给侧改革,也提前尝试了公共项目“PPP”模式运行。项目建成后,市财政设专户,归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基金”和按农村人口每人1元编列的专项预算,为民生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收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兜底”。

(调查组组长:刘丰雷;副组长:黄芳帅 李智勇 黄丹梅 李奎阳 付锋 龚晓嵩;成员:骆圣 许先华 尚桦 裴学清 董广平 王江波 王宏新 周东海 廖晓华 胡长华 张明文;执笔:骆圣 张明文)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