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网讯(记者/李华蕾)10月11日,当记者一行来到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白鹭新村的时候,已是夜幕降临。一排排崭新的三层小楼,清一色的白墙、飞檐翘角,与徽派别墅区似无二致。前临穿村而过的旅游公路,背靠美丽的富水湖,在青山绿水之间恍如世外桃源。
到达村民刘会忠家时,他和母亲来到门口迎接我们。一进门,整洁的客厅备觉温馨。只是沙发上的妇女似乎对我们的到来毫无反应,木讷地坐在那里看电视。原来,这是刘会忠的爱人,患有智障。窗前的餐桌上,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正在乖乖地做作业。也许是不太习惯见生人,说话的时候显得有些怯生生的。
刘会忠有视力残疾,虽然戴着厚厚的眼镜,他的视力仍然很弱。板桥村耕地稀少,人均仅0.25亩。刘会忠夫妇既无法靠土地获得温饱,也无法外出打工。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一家五口过着无比拮据的生活。他七十三岁的老母亲告诉记者,家里人口多,底子薄,她在湖对面破旧不堪的老屋住了整整五十年。今年春天,搬进这宽敞明亮的新居,感觉就像做梦似的。
大畈镇副书记徐良开介绍,板桥村有10个村民小组、共375户,其中贫困户144户,曾经穷得叮当响。上世纪50年代末,富水河兴建水库,为了支持国家建设,板桥人民舍小家顾大家,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贡献肥田沃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迁出去的移民,还是在库区后靠山垅土汊的移民,一度过着“住在泥巴房,吃着供应粮”的艰苦生活。
2014年,在省纪委监察厅精准扶贫工作队的驻点帮扶下,板桥村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村紧抓新农村建设机遇,整合避险解困、危房改造、渔民上岸等政策资金,消除危房户、无房户139户,新建白鹭新村。
新村占地260亩,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可安置73户。每户建筑面积222.225平方米,造价在18万左右,村民自己出资8-10万元,其余的由村里整合各种扶持资金。
如今,刘会忠不仅住进了新居,生活也有了保障。省纪委监察厅驻通山县新农村工作队队长、咸宁市委副秘书长刘时俊出资帮助他装修,工作队为他量身定制了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人平享受南山油茶1亩纯利的20%分红收益;挂靠阳春园饼厂(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入股)年增收1万元;光伏扶贫发电可助其增收1000元/年、芦林生态养鸡助其增收1000元/年;安排保洁、勤杂工收入8000元;享受低保年收入7200元,库区原迁移民年补助600元,农保金年收入840元。刘会忠冲我们憨厚地笑着,眉眼间全是满足。
白鹭新村里的幸福新生活,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