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保护唤起“罗田渔村”绿色崛起
鄂东晚报记者 邹德祥
五岳归来不看山。但要是看水呢?能否在闲暇时看一看那一汪绿得醉人的碧波呢?
白莲河是看水的好去处。这里的水,可不比三亚的水那样伟岸,也不像天山的水那般诡异,这里的水是静谧的,静如处子般的温柔,以她的静静流淌养育了一方水土。
我的故乡是位于白莲河畔的一个村--罗田县匡河镇竹林坳村。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我想,是否三面环水的一个小山坳,种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子。以至于20多年前,我离开这里时,还是若干年后我踏上故土,故乡的水喝到嘴里还是那般甘甜。
"落魄"的远见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故乡的原色调,怎么也抹不去水的声音和呼吸。
我从国家修建白莲河环湖旅游公路的消息中,看到了这条河的希冀和曙光。
几十年来,库区渔民靠水吃水。人们赖以生存的方式是以捕鱼卖鱼为生。但代价也是惨重的,水葫芦肆掠,严重影响水质;过度捕鱼打捞,破坏了水质和自然生态。
还白莲河万顷碧波!绿色是生命,绿色决定生死。绝不能以毁坏生态为代价换来短期的发展。政府下力取缔库区网箱养鱼,全面整治水库生态。
取缔行动前夕,不少老渔民暗暗落泪,即将告别数十年漫长的"渔民生活",他们心里隐藏着一番怎样的不舍啊?
湾里的几户人家把网悄悄收起来,打算另谋生计。他们悟出了道理,今天过度索取,子孙后代就没有鱼吃了。
保护才是最好的开发。我说出这句话时,同湾的几位长辈都表示赞同。我们保护好这里的山水,让鱼肥水美,让山乡如画,再择机发展乡村旅游,把外地游客引进来,体验别具韵味的水乡风情。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村民们的"远见"让我折服。他们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般"落魄",我原以为,失去了水的滋养,收取了渔网,就断了他们的财路和未来。
农民身上散发着一种精神和力量。原以为他们会坐等收成,无依无靠。但他们靠一股子闯劲闯荡世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需要这种精神动力支撑。
近几年,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故乡农民的朴实和坚韧,执着和闯劲,让我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希望。
不安分的鲶鱼
汛期来了,白莲河的水疯涨,差不多把桂花咀严严实实地包裹下。桂花咀是离我老屋顺水而下300米远处的一个水岸相连的土坡。坡上面杂木成林,与隔河对岸500米的河中孤岛交相辉映构成了"山水景观"。
要说是山水相连,没有哪个地方连接得这样奇特,山倘佯在水的怀抱里,水拍打着山的臂膀。
这样的姿势,根本不用人为造景。对那些造景的景区来说,这种水天一色、山水相连的景致,对他们动辄就要投资几个亿的代价而言,是多么的有失"公允"啊?
每到周末,三三两两的游客来此垂钓、休闲,这些人每来一次,过些时日还会"故地重游"。问这里有啥?他们的话也直白--鱼好吃,水好喝,空气好,景色好。
隔壁三哥在外打拼了十几年,最近干脆举家从外地搬回来。
他召集湾里人开了一个"诸葛亮会",会议讨论的话题是怎样把这些慕名而来的客人留下来。
集资建农家乐、修路、买观光游船······这一夜,三哥家灯火通明。
上周,我驱车回乡。离老屋400米远的路边,我被一个挂着"桂花咀垂钓休闲基地"的路牌所吸引。
到了家里,悬疑才被揭开。湾里人看到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和前景,决定小试身手搞个农家乐。
父亲递过来一张三哥印的名片,我拿着名片激动了半天。
为农家乐打广告!我以后有机会也帮你们打打广告。听到我的"宣言",三哥爽快地说"到时我请客!"
请客就免了,我可不是客。你主要是把游客请进来,这才是打广告的目的。听了我的话,三哥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
好水卖给谁?
水是好水,喝过白莲河水的人都叹"好水!"
"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有厂家开始关注英山好空气,还想在英山建厂,把英山的好空气灌装后卖到全国。
有人说,我们这里的鱼好吃,其实只说对了一半,用白莲河的水煮白莲河的鱼,那才叫绝配,味道绝美!三哥的话让人垂涎三尺。
农夫山泉、百岁山等矿泉水品牌,把"水"文章做到了极致。我想,没准哪天故乡的水也能和鱼,和当地的土鸡、土猪一起"打包"出售。
与桂花咀紧挨着还有2个半个足球场大的土坡,我在心里勾画着这3个土坡的未来。
在城市里,这可能是3座摩天大楼的地基。
在乡村一隅,这可能是几处荒芜之地。
在发现者眼中,又是一块绝好的璞玉。
旅游在于发现。用发现的眼光来定义一草一木,草木皆有情。
开发水上人家,打造水寨文化,在土坡树上建半吊式悬空木屋,建露营帐篷,在河边建"君子渡",还原吴刚手捧桂花酒的"桂花胜景",在河边请纤夫拉船唱打渔调······
一幕幕场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水乡的气息只要雕琢得当,一定是"美的发现和创造"。到那时,水的价值倍增,水乡的名气渐长,故乡的人们会再一次为身居水乡而自豪。
没有人会舍弃这片故土,即使是去城里打工混得再好的人,逢年过节也要往农村跑。
本湾10户人家,有9家在外打工。年纪45岁至60岁的占了一大半。这些人身在他乡,故乡连接他们身心的除了浓浓的乡情,还有另一种期待吗?
倘若水能生财,如果我的发现和构想能早日变成现实,故乡留住的不仅仅是乡愁、乡音,还有乡民,那些世世代代不愿意"出走"的乡民。
绿色存进银行
把什么存进银行最值钱?
把钱存进银行呢?有人说是贬值。
把绿色存进银行呢?收获的是滚滚财源。
绿色能存进银行吗?当然可以。
那些重视绿色生态保护开发的地方,建起了绿色长廊,保护了山川秀色,引来游客不断,带来滚滚财源。
绿色是聚宝盆。村民们的觉悟高了。过去三天两头上山伐木砍柴,现在谁砍一棵树,所有人会让他钻到地缝里。
野鸭成群,白鹭嬉戏,沙鸥云集,桂花咀周边成了这些"贵客"的栖息地。
没有绿色的"储备",哪能请得动这些"明星大腕"。我对村民们描绘的场景做出如此评价。
不是冲着绿色,不是这里环境好,我们就在城郊水库钓鱼,也可以在临近城市的农家乐度假。为何舍近求远呢?多数游客是冲着绿色来的。
绿色本天成,但一些地方毁绿的悲剧时有发生。
我不是画家,而且生性愚钝,不会半点涂鸦之趣,但要是让我给故乡画一个像,我倒是有一丝冲动和灵感。
画风里注定是要有自然天成的水乡底色,绿色也不能或缺,村民们护绿的内心和决心,也要跃然纸上的。还有,绿色的山林和绿意荡漾的碧波可以不分主次,可是那些冲着绿色飞奔而来的身影,一定要大大的描绘。
我们没有海尔
海尔的神话和故事,诞生在青岛。
青岛有海尔、崂山啤酒,北京有长城、王府井、全聚德烤鸭,山西平遥有乔家大院。
桂花咀有什么?在中国地图上,桂花咀连个"蚂蚁"都不是。
桂花咀没有海尔,也不可能诞生"工业奇迹",但桂花咀可以有打造"海尔版神话"的信心和底气。
老屋通往桂花咀的路,就是眼前的一道"难关"。要修通这条近300米长的水泥路,需筹资6万元。村民们期盼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帮扶一把,我给出的呐喊和广告词是--
"乡亲想致富,谁帮修条路?"
只是,广告的效果不得而知。
我希望有人能看到这条"广告"。
万事开头难。我鼓励本塆的村民树立起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创业之初可能不一定有粮满仓、金满地,但面包还是会有的。
旅游是最大的"卖场",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迫切愿望,一定会引来买家和客源。
请企业家来支持旅游开发,请明星来扩大宣传效应,村民们的"期待"都被我一一热情回应。
我只想说,这些都不是梦想。但请来的企业家一定要爱护山水,最好是个旅游行家,这样才能"精准开发"。请明星也不难,不一定非得是大腕,只要能感悟乡情乡愁,传递故乡底蕴、特色,请个"草根明星"也行啊。
三哥笑着说"我们每户出一个人,来个'旅游要火爆·农民打广告'"。
"行,这是创意广告,比明星代言效果好!"我在心里对自己说。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欲与五岳比高低。比的不是名气,比的不是实力,比的是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和乡村旅游的信心。
五岳归来不看山。那看过白莲河和桂花咀人呢,是否也生出"渔乡归来不看河"的感慨呢?
但愿故乡这座"小渔村"和那3座土坡能"漂亮"地活着,吸引更多"漂亮"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