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记者 吴坚
措果村,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平均海拔5373米,属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全村共有71户265人,被誉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也是典型的高寒边境村,距中(国)不(丹)边境线20多公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草场,不生长任何农作物,堪称人类的“生命禁区”。据说,全村人均寿命只有45岁。
措果村民居
2013年8月2日,山南本地藏族干部强巴格桑响应当地“千名干部下基层 服务群众实践活动”,驻进了措果村。不到两周,强巴格桑因适应不了高原反应,患高血压(120/180)而返回市区并住进了医院。
朱华平和队员们在措果村走村入户
朱华平在给措果村村民发放节能灯泡
一时间,措果村的驻村工作无法开展。
彼时,湖北援藏干部朱华平进藏工作还不到1个月,任山南地区发改委副主任,而该单位正好对口帮扶措果村。在单位党组会上,朱华平提议:由单位的县处级干部轮流带队到措果村驻村,每人半个月,并主动请缨第一个带队上去。
2013年8月18日至9月4日,朱华平带领工作队一行5人就在措果村村委会的一间会议室里办公、睡觉。
8月的措果村,白天太阳毒辣,强烈的紫外线晒得人浑身疼,晚上却不是刮风下雨,就是下雪下冰雹。一到晚上,朱华平和队员们就得裹上棉大衣,或者盖上2床棉被来保暖。“那里的高原反应更强烈,大家的血压都直线上升(120/160),嘴唇干裂,整晚头疼难忍、胸闷气短,”朱华平说睡觉时躺着更难受,那段时间他每晚都只有斜靠在床上才能眯上几十分钟。
但作为领队,朱华平必须强忍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不适和难受,强打精神鼓舞队员们的士气。第二天,朱华平和队员们就开始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措果村村民(朱华平摄影)
措果村牦牛(朱华平摄影)
措果村羊群(朱华平摄影)
牧民家的院子全是土坯子,晴天一脚灰、雨天一脚泥。朱华平就找到华新水泥西藏山南公司负责人,协调购买了30吨水泥(自己垫资买了20吨,争取华新水泥厂无偿支持了10吨),雇了1辆大卡车,翻过数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和蜿蜒陡峭的岗巴拉山,淌过没有路的河床,车轮时不时全淹没在泥水之中,驱车近300公里,总算是将水泥分发到了各家各户,并组织老百姓将自家院落进行了地面硬化。
村里唯一的水井中夹杂着泥土,打上来的水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沉淀,但烧出来的酥油茶底下总还是有一层泥垢。朱华平就带着队员们先后多次到离村子2公里多、海拔5500多米的半山腰上寻找泉水。确定安全饮水水源地后,他们又与当地的水利部门商议立项,准备在村内建一个蓄水池,并修建管道把泉水引到水池中。
村里虽然通了电,但牧民家普遍用的白炽灯,很不节能。他们就筹集17000多元资金购买了800余只节能灯泡,分发给了措果村村民,并向村民们发放节能常识手册,宣讲家庭节能常识。
“要说不怕那是假话,”朱华平告诉记者,当他听说措果村的村民大多都患有多血症、风湿、心血管疾病等,全村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时,心里直打鼓。
“那里真的很美,”朱华平说,真正在措果村驻下来后,每每看到远处的冰川、近处的雪山、茫茫的草原,以及成群的牦牛和羊,还有那高唱藏歌的牧民时,他似乎忘记了5400多米的海拔、忘记了高血压和胸闷气短,就觉得这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据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委常委、副市长、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总领队柯东海介绍,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干部人才工作队共有41名3年期援藏干部人才,自2013年山南地区驻村工作开展以来,这41名援藏干部人才全都参加了强基惠民驻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