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之声记者 李丽
时隔三年,湖北对口援藏的山南市变化翻天覆地。通过连日走访,记者发现,造血式的精准援藏功不可没。系列报道“直击湖北精准援藏”,今天请听第二篇《从输血到造血》,由湖北之声记者李丽采写:
【出藏族人自编歌曲:山南是西藏的加纳,在这里生活吉祥吉祥如意……渐混】六月初的山南,人们一边唱着山歌,一边放牧着肥壮的牛羊。今年67岁的巴桑老人说,牛羊是当地农牧民致富的重要源泉。巴桑老人家住山南市昌珠镇,去年养了4头黄牛,每头牛都可产奶25斤以上。挤完牛奶,巴桑老人卖了两头成年牛,一头牛犊,加上卖青饲料,仅农牧收入近五万,是三年前的两倍。巴桑老人说,这得益于湖北援藏工作队带来的新的黄牛品种和养殖模式:
【出录音】“主要是在技术上。我们这边以前不种玉米(饲料),主要是粮食(青稞)。营养上黄牛也跟不上,所以现在广泛推广玉米种植,用于饲料。现在长得很壮。”【录音止】
三年前,第七批湖北援藏工作队中的农业援藏队员开始对山南市黄牛进行改良。巴桑一家是最早从中受益的。湖北援藏工作队员张琼华:
【出录音】“西藏传统饲料就是秸秆、青稞。随着黄牛改良工作推进、饲草料存在缺口。我们主要用青刍饲料补充原有饲料不足。”【录音止】
黄牛改良后,产业发展壮大,农牧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目前,山南市收益农户已有近5万户。
从最初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援藏,通过不断的探索,如今湖北援藏已向产业援藏、技术援藏等增强西藏“造血”能力的全面援藏转变。矗立在桑日县的华新水泥是湖北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援藏合作项目,扩大了其前身山南兴业水泥厂的生产规模、提升生产工艺、完善环保设施,成为山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2015年产销水泥125万吨,实现税收9500万元,同时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干部。21岁的白玛多吉是琼结县金珠村人,三年前,一直靠放牧挣钱养活年迈的父母。一家人生活十分清贫。从2013年进入华新水泥后,现在白玛多吉成为了熟练的技术管理员,一家人生活也大为改观。
【出录音】“就我一个劳动力,还有妹妹在上学。种田放牛放羊收入也不咋地。进厂以后,收入还可以,有五六千。下一步准备多学习技术。”【录音止】
通过造血式援藏,带动产业发展,帮助当地群众增收的例子在湖北对口支援的山南市比比皆是。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总领队柯东海介绍:
【出录音】“三年来,我们在提升山南自我发展能力上精准发力,引进了省内外企业60多家,符合山南发展方向的企业进来,比如纯净水开发、光伏发电等等企业。协议签约100多个亿,到位资金47多个亿。”【录音止】
据统计,三年来,引进的湖北企业已累计为山南地区上缴税收5亿元以上,直接安排就业5000多人,带动1000多户贫困家庭脱贫,拓展了被中央肯定的“产业援藏华新模式”,成为山南乃至西藏援藏工作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