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产业援藏纪实(下)
中国投资时报记者 魏昊星
记者们在湖北援建的光伏企业采访
“雪山女神有三个儿子,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老三叫雅鲁藏布江。”电影《红河谷》开篇时的讲述,传递出西藏与湖北之间的“兄弟”情谊。湖北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援藏干部则要通过招商引资,将一个个产业项目留在对口援建的西藏山南,让藏族群众分享产业创造的财富和红利,使产业援藏助力精准扶贫。
让企业来西藏投资并非易事。襄阳援藏干部、琼结县副县长刘超向记者道出了产业援藏的困境:“高原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投资者望而生畏,不愿到西藏投资;西藏的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较高,有些企业难于承受;受气候和自然条件限制,项目建设周期长。”
为寻找适合西藏山南的产业项目,湖北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借助中国湖北产学研项目洽谈会、武汉农业博览会、中国中部投资博览会、湖北文化旅游博览会、山南雅砻文化节等展会节庆,搭建产业援藏项目对接平台,开展山南特色产业项目推介。援藏三年,工作队赴内地招商引资9次,接触企业85家,协议资金110.7亿元,到位资金47.99亿元。
为了吸引生产要素向山南聚合,武汉援藏工作队借鉴引入武汉市“工业培增计划”的成功经验,争取山南市和湖北省援藏总队的支持,在山南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中单独划区打造“武汉产业援藏园”,力图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高门槛招商、高效率服务,吸引一批在武汉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型实体企业入驻。目前入驻园区和已签订意向入园的企业有4家,投资额达到1.6亿元,一座占地500亩的现代化园区初具雏形。
“初到山南,山高水远还缺氧,最头疼的是,工厂的建设用地三通一平没有完成,我们打了退堂鼓。”藏禾粮油工程总监刘帮贵回忆起2015年5月项目开工时的场景,不禁皱起了眉头。
“当初为了把藏禾粮油引进山南,我们先后进行了十多次谈判,不能让企业失望而归。”武汉援藏干部、乃东区经合局局长刘纲华告诉记者,为加快项目建设,武汉工作队为企业租借了两台100千瓦的发电机,帮助打好一口深井,组织4班人马日夜进行厂房建设,最终5000平米的厂房仅用时3个月便建设完成,实现了武汉产业援藏的乃东速度。该项目投产后,工作队还继续帮助企业联系周边县,收购油菜籽原料。
为帮助援藏企业排忧解难,湖北援藏工作队对项目建设目标和内容细化到每个时段,实行定期督查、通报,帮助企业协调山南市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了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投产—见效”全程跟踪服务机制,集中办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简化审批环节,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办结时限。2015年底,宜昌工作队领队、加查县委常务副书记丁绪欢牵头组织2个督查工作组,实地查看、重点约谈、研究会诊,加速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获得了企业的信任和青睐。
三年来,湖北产业援藏企业累计上缴税收近5亿元。一批产业项目在西藏山南落地生根,不仅成为当地经济长远发展的发动机,还惠及当地人民群众,成为了精准扶贫的造血细胞。
95年出生的白玛多吉有着一张藏族小伙黑呦憨厚的笑脸,他是华新水泥的一名藏族员工,13年5月通过招工进入工厂,现在已经是一名熟练的中控操作员,不久的将来,他将成为工厂的第一个藏族窑操技术员。
白玛多吉告诉记者,现在每月的收入有5000多元,每月往家里寄2500元供妹妹读大学。在华新水泥西藏工厂,650个岗位中,有2/3是和白玛多吉一样的藏族员工。
援藏企业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既能为农牧民就近就业提供便利,又能吸纳当地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牧民收入。
在琼结县西藏天苗玛卡种植基地,当地农民可获得四份收益,一是土地流转收益,二是打工收益,三是收集牛羊粪卖给基地做有机肥的收益,四是种植基地提供的玛卡种苗,基地回收果实的收益。2015年,该种植基地生产玛咖原果50吨,带动当地农牧民100多人实现就业,实现劳务收入120万元,基地所在的白那村实现土地流转收入52万元。
产业援藏为山南地区农牧民就业、脱贫和致富拓宽了渠道。据统计,由湖北援藏工作队引入的援藏企业直接安排农牧民群众就业5000余人,带动了1000余户农牧民贫困家庭脱贫。
(《中国投资时报》2016年6月24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