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琼结县医院,医生们正在视频连线襄阳医疗专家进行诊断指导(新华社记者李伟摄影)
新华网武汉6月25日电(记者李伟)琼结,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琼结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是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河谷农区县。22年来,襄阳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了以干部、人才援藏为龙头,以资金、物资援藏为重点,以项目、科技援藏为载体,尤其是逐步探索出了“智力援藏”的新路径,形成了以稳定、发展为目标的援藏工作新格局。
在琼结县西藏天苗玛卡种植基地,当地农民可获得四份收益(新华社记者李伟摄影)
2013年7月,襄阳市第七批援藏干部带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和家乡人民的深情厚谊,离开汉江之滨奔赴雪域高原,投身援藏事业。襄阳的援藏成绩有着坚实的数据支撑: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长46%;财政收入比2012年增长101.5%。荣获山南地区2015年度综合考评第二名。
据援藏干部、琼结县副县长刘超介绍,襄阳援藏工作队进藏之后,结合琼结县情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前六批援藏工作经验,科学制定了“2345”援藏工作思路(坚持援藏工作向基层倾斜、农牧区倾斜,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充分发挥项目援藏、资金援藏、人才援藏、理念援藏作用,共建项目兴县、旅游富民、民生改善、平安和谐、基层基础五大工程)。
在琼结县西藏天苗玛卡种植基地,当地农民可获得四份收益,一是土地流转收益,二是打工收益,三是收集牛羊粪卖给基地做有机肥的收益,四是种植基地提供的玛卡种苗,基地回收果实的收益。
白那村村民普布卓玛每天早上都会和城市里的“上班族”一样,准时来到西藏天苗玛卡种植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原来,襄阳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引来了襄阳的一家企业,在当地投资建立了西藏天苗生物科技公司,进行山南的玛卡种植和深加工项目。
农牧民出身的普布卓玛,将家里的两亩土地流转给基地,并成为了基地的一名除草工,她告诉记者:“除了获得每亩1300元土地租金外,还可以获得90元一天打工收入,比过去在家种田高出了许多。”
据基地负责人翁爱国介绍,2015年,该种植基地生产玛咖原果50吨,带动当地农牧民100多人实现就业,实现劳务收入120万元,基地所在的白那村实现土地流转收入52万元。
产业强基,更需织密民生事业网,尤其发挥智力援藏的作用,彻底改变当地的贫困。来自湖北文理学院的“格桑花”志愿服务团队,每年从湖北文理学院选派优秀学生赴琼结支教,同时探索襄阳—琼结校际共建模式,襄城区1所初中、2所小学与琼结县中学和2所小学定期互派教师进行交流,中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达100%,特别是琼结县荣获地区2015年度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第一名。
在琼结中学,参与支教的大学生支教团队队长吴顺喜告诉记者,参加了两次援藏志愿教学,爱上了雪域高原,今年大四毕业的他,选择报考了当地的选调生,以后更好、更深入的参加援藏。
此外,发挥襄阳医疗援藏团队作用,先后从襄阳选派16名医疗技术人才开展医疗援藏、实施重大手术65台,同时依托襄阳第一人民医院资源优势,投资35万元建立襄阳—琼结远程诊疗服务系统,运用互联网+医疗现代化手段,填补了大病诊断不出县的历史空白。投入援藏资金280万元建设11个村级卫生室,实现了规范村级卫生室全覆盖。
投资150万元的广播电视网络改造工程顺利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农家书屋、寺庙书屋等文化阵地实现全覆盖,“吐蕃故都•文化琼结”书籍和“中国琼结•达娃卓玛”歌碟对外发行,“久河卓舞”荣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等奖、自编小品《夫妻变奏曲》荣获自治区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为加大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力度,进一步拓宽民族文化交流渠道,组织民间艺术团赴襄阳南漳、宜城、保康、谷城、襄城五县(市、区)和湖北文理学院进行文艺演出,鼓励艺术团赴香港、台湾、四川、北京等地进行文化交流,通过将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既加深了民族间的互相理解、互信信任,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年的援藏工作,我们经受住了政治上的考验,经受住了新岗位的考验,经受住了离乡思亲的考验,也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虽然付出了许多,但磨练了意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受益匪浅。”援藏干部刘超说,将扎实做好援藏各项收尾工作,圆满完成援藏各项工作任务,做到有志而来,有为而归,向家乡和琼结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