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渔业灾情
据统计,截至7月14日,全省累计394.48万亩养殖水面受灾,其中精养池塘受灾186.89万亩,占精养鱼池总面积超过30%;稻田综合种养受灾面积达107.11万亩,占种养总面积的29.8%;水产品逃逸及死亡损失37.67万吨,其中成鱼32.83万吨,小龙虾3.97万吨;损失亲本15.73万组、鱼种3.5万吨、鱼苗78.59亿尾;累计损毁渔业机械23118套;毁坏网箱19.09万口、沟渠1196千米、池埂堤坝1097千米、泵站813座、涵闸726座、供电线路938千米、生产用房6953座、船舶992艘。直接经济损失达63.17亿元。从目前看,雨势仍在继续,部分地区受蓄洪、分洪等因素影响,灾情仍在扩大。
全省渔业系统反应快速,奋力抗灾
(一)及时预警,提前部署。成立渔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应急小组,搞好综合协调服务。加强和气象部门的沟通交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等平台,发布预警,提前做好防灾的物资准备。
(二)快速响应,全员上阵。灾情发生后,我省迅速启动全省渔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三级响应,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灾情日报告制度,全面开展抗灾救灾。目前全省各级渔业部门除保留必要的值班人员外,全体干部职工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已经全部深入抗灾救灾一线。
6月,厅党组成员、省水产局局长李胜强,副局长林伟华分别带队赴天门、仙桃、潜江和钟祥、京山督导抗灾救灾工作。7月3日,再次派出5个抗灾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赶赴各地指导抗灾救灾。
7月11日,省水产局召开抗灾救灾恢复生产动员大会,在前期5个工作组的基础上,加派10个工作组赶赴渔业受灾一线,由局领导包片1—2个市(州),每个工作组负责3个县(区),实行分类指导,一村一策、一场一策、一户一策、一池一策,指导各地开展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工作。
(三)科学应对抗灾救灾。针对极端恶劣天气,我省连续发布了7个关于渔业抗灾救灾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指导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抗灾救灾和防汛安全检查工作。抽调16名国内省内知名专家,成立渔业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专家组,紧急编印《渔业抗灾保目标技术手册》2万本,动员全省水产系统技术力量,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保障,指导渔民科学救灾。7月7日和14日,省水产局先后两次召开渔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工作专题会商会,听取了15个抗灾救灾工作组的情况汇报以及专家组的技术建议,进一步部署了当前渔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的重点工作。
(四)加强执法,确保渔区和谐稳定。受灾情影响,大量鱼类串塘、逃逸到排水沟渠、河流、湖库等公共水域,部分地区存在社会人员趁火打劫哄抢、偷鱼、电鱼等违法行为。各级渔政部门积极与公安部门合作,加强巡查执法,严厉打击渔事违法行为,并做好宣传解释劝诫工作,妥善处置渔事纠纷,切实保护渔民的合法权益,确保防汛抗灾期间渔业生产秩序和灾后渔区和谐稳定。同时,很多地方还成立了水上安全应急抢险救护突击队,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下一步,全省渔业系统将坚持把应急与谋远相结合,全面压实抗灾救灾责任,积极配合妥善安置受灾渔民,及时推进渔业排险除险,修复受损渔业设施,强化技术服务,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坚决打赢抗灾救灾保生产、保目标、保增收的攻坚战。
一是及时修复水毁渔业设施,迅速恢复渔业正常生产;二是抢抓季节,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及时补投鱼种;三是因地制宜搞好秋繁及秋苗培育;四是及时做好养殖管理,科学投喂;五是及时做好病害防控,确保养殖水环境稳定与水产品质量安全;六是深入开展技术及市场信息服务,实行分类指导,协调搞好苗种、消毒剂、渔药、饲料等物资的调剂和调运,确保渔业灾后恢复生产的物资供应;七是进一步加强渔政执法,组织渔政部门联合公安、民政等部门深入渔业受灾一线,妥善处置渔事纠纷,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保障灾区渔民群众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