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向李保国同志学习
2018-01-21 09:47:36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
0

1.jpg

图为:昨日,现场听众感动得流下热泪。


原标题: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湖北武汉华中农业大学举行

  昨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会前,省委书记李鸿忠对此次报告会专门作出批示: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我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在荆楚大地广为传颂。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伟年会见了报告团成员。

  王晓东对报告团表示热烈欢迎,向李保国同志亲属表示诚挚慰问。他说,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之际,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来湖北宣讲,为我省广大党员提供了对标模范、看齐先进的难得机会。李保国同志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他身上,散发着信仰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品质和群众利益至上的为民情怀,彰显了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价值。王晓东强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迅速掀起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要深入学习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纯真朴实的为民情怀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将其转化为加快湖北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把李保国同志的崇高精神落实到扶贫攻坚实践中,以愚公移山之志实现精准脱贫;落实到科技创新实践中,矢志不渝增添发展新动能;落实到平时工作中,牢记为民宗旨,狠抓工作落实,为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目标不懈奋斗。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报告会上,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武宇清、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于良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顾了李保国同志工作和生活,完整地展现了李保国的事业发展轨迹和闪光的人生历程,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情景。

  报告人娓娓道来,饱含深情。听者神情专注,热泪盈眶。会场上多次响起热烈掌声,传递着大家对李保国的无限敬意。“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真实可信、可敬可学,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唐峻表示,一定要好好对照学习,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争做“四有”好老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曹玉宝同学说,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和奉献,作为一名农业大学的学生,作为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一定要好好掌握各项本领,将来像李保国老师一样,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最好的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

  把信仰镌刻在群山之间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李保国,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群山之间,他用足迹和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誓言。这位“科技财神”“农民教授”,以点石成金之手,染绿荒山,播撒希望,他身后留下的满山果香,所传递的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就是镌刻在百姓心头的不朽丰碑。“这辈子最过瘾的就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作为一名专家、教授,他长得像农民,穿得像农民,住得像农民,一举一动,都像一位朴实无华的真农民。只有身上沾满泥土,心中才会装满百姓,他始终牢记党的使命,时刻听从党的召唤,30多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巍巍群山之间,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最高的人生价值。

  李保国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奋斗一生的太行山上。太行,是一道与共产党人的生命、信仰和追求血肉相连的山脉;太行,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丰碑,更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精神的积淀和延续。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会诞生于此?正是因为太行山如一本厚重的大书,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沧海桑田,记录了无数先辈的筚路蓝缕,也记录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如何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有多少大山横亘在前,就呼唤着多少如李保国这样的“新愚公”。一边坚守着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一边保持着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以移山之志、填海之心,挪穷窝,刨穷根,真正做到精准帮扶,真正做到带民致富,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将身躯化为泥土,将信仰化为山脉。李保国同志的精神已传遍了中华大地,在湖北奋力实现“十三五”的宏伟蓝图中,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自觉自发地以他为镜,看看脚下有没有泥,问问心中有没有情?每一位共产党人,都应担起党和人民交付的使命,挑起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干在实处,久久为功,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

  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昨日下午,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报告团成员感人肺腑的发言,让这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走进了听众的心间,震撼心灵,催人奋进。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武宇清

  这辈子最过瘾的就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李保国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学校师生和太行山区的农民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的同事,我目睹了李保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执着于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在全省脱贫攻坚下乡干部培训大会上作首场报告,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30多年来,李保国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讲:“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在他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中,有1/3以上是农民朋友的。他常说,“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及时充实到教学中,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他开发了优质绿色苹果生产的标准化工序,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使过去赤壁几十里、草都长不好的荒岗变成了“花果山”“摇钱树”,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使许许多多的贫困山村摆脱了贫困,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35年来,李保国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

  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李保国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走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后面留了电话。

  岗底村是河北省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村,1984年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为了脱贫致富,从1985年开始,10年种了20多万棵苹果树,但苹果质量特别差,到1996年还没摘掉穷帽子,迫切需要技术指导。

  20天后,我给李老师打了电话,讲了我们的困难和愿望。没想到,他真带着铺盖卷来到了岗底村,一头扎进山里,查看果树情况,每天跑50多里山路,累得晚上都上不去炕。

  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

  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让农民能听懂、记住,李老师把技术编成顺口溜、歌谣,简单易懂接地气儿。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设在果园,亲自动手,一会儿用锯,一会儿用剪子,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1/3。农民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急切地说:“你找来的这个教授到底行不行?”面对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了16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这次很多人死活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这下,村民打心眼儿里服了,以后全听他的,他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李老师在岗底村扎下了根,他研究推广的28项成果中,有15项是在岗底实验成功的。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李老师在管理果树时,经常起早贪黑,探索、实践出绿色、有机苹果的治虫、施肥生物链条,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管理体系。富岗苹果获得了1999年世博会银奖、中国驰名商标、河北名片,一个极品果儿卖到了100块钱。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人拿了大专文凭。在他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我们村现有技师14名,农艺师1名,高级技师5名。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年收入3.1万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陈利英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只有深入生产一线,科研教学才会有的放矢。——李保国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2003年初,我们随李老师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毕业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他说,所有技术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没有任何捷径。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李老师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师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里发现,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严师,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尤其是在人多的场合。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他做补充。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气突然转阴,并由阴转雨,随后下起了鹅毛大雪,气温骤降。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从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师保持通话,那晚,他彻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在老师的指导下,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时候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

  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李保国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流动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越野车。

  上世纪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

  比较起来,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是腊月廿九,想准备年货第二天过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

  这个春节,和以往一样,大年初一保国就在家里给学生改论文,初二就有蔚县农民找到家里,咨询山怎么治,果树怎么管。初五到十一,我们冒雪开车跑了张家口的2个村,承德滦平7个村。这个春节,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过的。

  30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保国最爱的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的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么苦都吃,什么罪都受。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

  从去年冬天,我就发现他身体状况在变差,饭量越来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厉害,脸色也不好看,多次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总说,没时间!山在他心里比什么都重要。现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这病的危险性,正是因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点,就会辜负一群人的希望。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于良

  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李保国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典型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文字整理:记者翟兴波 实习生 周佳玲 摄影:记者张朋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