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13时许,随着一声爆破的回响,由中铁隧道局承建的宜(昌)兴(山)高铁兴山东隧道7F至8F作业面顺利贯通。这也意味着,宜兴高铁全段在建的最后一座隧道攻克最难节点,隧道掘进取得决定性进展。
宜兴高铁全线共有23座隧道,目前已贯通22座。全长16.88公里的兴山东隧道位于兴山境内,是全线最长的特长隧道,也是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兴山段最后未贯通的堡垒。
当天贯通的最难节点有多难?中铁隧道局宜兴高铁3标二分部副书记向志敏说,不到500米的作业段,可以用3个“最”字来形容施工的艰巨,是全隧最大埋深段、最高应力段和最大变形段。
他说,施工现场最大埋深达1256米,相当于400多层楼的重量压在岩层之上,由此引发的高地应力与复杂地质相互叠加,形成了多重“拦路虎”:隧道需穿越7条断层破碎带,岩层以沙质页岩为主,历经多期剧烈构造运动后,小型褶曲、断裂密集,节理裂隙纵横交错。
“这就是一场技术的硬仗。”宜兴铁路3标二分部工程部长燕明介绍,“开工初期,我们采用常规的单层拱架支护方案,但面对复杂地质和高地应力的挑战,我们不得不反复调整方案。”
针对“高埋深、高应力、大变形”这三重考验,兴山东隧道近千名建设者迎难而上,聚力攻关。经过反复试验论证,最终创新性地采用了双层支护体系并实施锚索主动支护方案,成功遏制了围岩大变形,为后续快速掘进扫清技术障碍。
除了工程上的难关,另外一大考验就是高温。隧道内热浪滚滚,如同巨大的“蒸笼”,安全帽下的头发湿漉漉紧贴头皮,工作服没几分钟就湿透贴身。向志敏说,项目部除备足藿香正气液、绿豆汤外,今年夏天还专门建起制冰厂,每天把60吨冰块准时送到14个作业面的纳凉点,想尽一切办法给工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来自河南的王二冬今年36岁,他负责的8F作业面,恰是全隧地质最复杂、温度最高的段落,可他每天总是第一个进洞、最后一个出洞,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自4月份“进度王”评比启动以来,短短4个月,他已两次上榜。面对赞誉,他黝黑的脸上只憨厚一笑:“大家都在拼,我不能掉队。”
截至目前,兴山东隧道正洞已累计开挖15公里,完成总工程量的88%,项目部正以此次关键节点的突破为新起点,向着全隧贯通目标全力冲刺。
宜兴高铁即宜昌至郑万铁路联络线,全长108.3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工程建成通车后,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和郑渝高铁将实现互联互通,宜昌至重庆的车程可缩短至3小时以内,将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