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拖溪起源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乌钵池,流经宜都市弭水桥村、拖溪村和望佛桥村。过去每逢雨季山洪泛滥,排水不及时、渣滓堵塞,周边群众苦不堪言,兼之丘陵地带交通不便,产业不兴,曾是宜都市重点贫困区之一。
近年来,通过小流域治理、河湖长制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力,组织部门协助、跨界共管、社会参与的方式,宜都市以流域治理为抓手,使拖溪流域美出圈,成了绿色生态“新家园”。“幸福水”穿村而过,也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
综合治理,打造绿色生态“新家园”。水利部门实施宜都市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和宜都市拖溪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整治河道11.5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2km2,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0.82万t,项目区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河道疏通后,灌溉用水更加便捷,催生了一批种植产业。为保障水质,河湖长办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农业、畜牧养殖污染源排查整治,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铺设污水管网,保障河湖水质。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流域内生态拦沙坝4座、排水沟300m、生态塘3座,建设镇区停车场、公园,对镇村道路路面进行技改,打造入村口景观节点。采用“人工+自然修复”的手段,对拖溪流域实施综合治理,令流域生态系统重新焕发生机。
“河湖长+”,筑牢惩防“防护墙”。创建多元化管护机制,充分发挥河长流域层面统筹调度职能,积极探索构建“河湖长+”的多维监管体系,设置警长2名、专职检察长1名,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河湖治理突出问题。2020年,宜都市将拖溪纳入第一批“四联”河流名录,进行跨区域河流“联席联巡联防联控”试点。我市积极与拖溪上游所在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对接,研究建立河长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全流域统筹协调,发挥两县(市)河流管理部门的协调、指导、监督、监测作用,达到共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目的。两地共同清理河道“四乱”10处,解决影响河流生态问题18余处,河道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有力推动河湖治理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共同缔造,携手共创“新格局”。引进社会化资本,三川旅游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国家4A景区——三峡九凤谷,辐射拖溪流域周边环境整治及管护。聘用低收入人群兼职水利巡河员( 护河员) 、护林员等方式,实行一人多岗,整合资金,统一考核,强化基层水环境保护。动员干群携手开展环境整治攻坚大行动,拆除乱搭乱建,清理河道垃圾,还河道本来面貌,开展“百村千树”行动,在河道村道两旁种植桂花、红叶石楠等,提升河道整体颜值。开展试点,结合共同缔造,发动社会广泛参与,成立拖溪共同缔造志愿服务队,带动周边群众共建共管。
一通百顺,乡村经济有了“绿色引擎”。农民家门口的排水沟雨水流速快了,涵管及时把农田滞水引入沟内,葡萄、草莓等种植基地配套建设排水沟和大棚滴灌设施,农民种田旱涝无忧。各村积极整治“六小”环境,小堰塘、小菜园、小道场、小柴房、小猪圈、小鸡舍面貌一新。村民纷纷开办农家乐、露营基地、民宿,旺季游人不断,实现共建共享,“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趣、结农家缘”的民俗旅游经济图景正在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