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120株三峡库区珍稀植物“重返”原生地
2023-03-13 10:06:51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三峡工程时,对三峡珍稀植物所的工程师们深情说道,“你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植树节前夕,三峡珍稀植物所成功将120株珍稀植物从实验室回迁到原生地。

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胡梅香:“这一棵感觉长的高度还有树形都还可以,颜色、叶子都还比较绿。

工程师们挑选出的珙桐、红豆杉等120株珍稀苗木,都属于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比如,被称为树木中的“大熊猫”的珙桐,是1000万年前的孑遗植物,是中国独有的植物品种。今天,这些珍稀植物,将被运往“原生地”——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一颗种子开始,人工培育了15年,如今要被移栽野外,工程师们既兴奋又不舍。

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胡梅香:“就跟我们养个孩子一样的,送出去担心它在外面环境适不适应,自己能不能够开花结实。我们这次选择把我们繁育的苗木,回归到原生地区,对我们长江流域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一个具体的研究。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这里的海拔有1200米。眼前的这片空地,是大老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珍稀植物的移栽,专门开辟出来的。

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胡梅香:“师傅们下车的时候注意点,上面枝条不要把它搞伤了,要不然栽的时候影响存活率。

珍稀植物回归原生地,是把研究成果种在祖国大地上的最后一步。在种树前,工程师们特意在土坑的20公分、40公分和60公分处,分别采了三次土壤样本。

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张广欣:“采回去之后会进行氮磷钾盐元素含量的检验,如果不够的话,我们可能会对土壤进行一定的改良,是我们对珍稀植物生长养护的一种重要保障。

为了提高苗木的存活率,种植时,工程师们也有着严谨的标准。

坑的大小,跟树比,要比它大。要大20公分左右,深度也是有要求,不能太深,太深埋到树干后,树就不能成活

1992年起,三峡珍稀植物所就开始对三峡库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展开调查,把濒危树种从原生地“请”回来,以人工繁育的方式扩大种群规模,再移栽回原生地,实现自然繁育,从而达到保护种群的目的。

今年,三峡珍稀植物所计划将近5000株珍稀苗木移栽至原生地。自建所以来,三峡珍稀植物所抢救珍稀濒危植物1380种,成功繁育特有珍稀苗木23万余株,让三峡库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绿意更浓。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