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湖北网武汉6月20日电(方政军 姜公映 方向明) 第八届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20日在武汉结束。本届论坛主题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汇聚了大批来自国内外的知名法学专家学者,他们对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对话交流、分享经验,吸引了29.5万多人次在线观看。
本届论坛由中国行为法学会、江汉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研究暨检察应用理论研究基地承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主持开幕式时说,本届论坛诚邀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法学法律界理论与实务界专家共商“法治化下的营商环境”建设,旨在保护市场营商环境,提振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和幸福生活的坚强信心,携手应对疫情与社会经济的双重风险,构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经济保障,共同佑护人民美好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道路优势。“近年来,我国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为遵循,借鉴历史和国外的有效做法,将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建设营商环境的成熟经验和有益探索制度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平介绍,本次论坛针对法治化的营商环境需求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势必产生诸多成果,助力法治化下营商环境的优化完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范恒山、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群星、湖北省司法厅副厅长张正军、国家检察官学院吉林分院原院长王文生、武汉市司法局副局长张金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敬波、国际检察官联合会(IAP)参议院副主席江乐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等12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分别作主题发言。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根本在于给市场主体以信任和信心。”范恒山认为,第一,法治要立足于推进全方位开放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保护、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畅通流转。第二,法治要立足于保障各类经济主体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让其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第三,法治要立足于全面建立优良的信用体系,依法促进政府带头守信践诺,因政府行为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损的要依法赔偿,严厉惩处违约毁约的行为。
湖北省高级法院副院长李群星接触了大量法治环境方面的案件,他认为,在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人民法院应该准确把握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深刻内涵,全面提升各项工作,努力增强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让审判执行工作成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司法局副局长张金福在作题为《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名片”》的报告中说,近年来,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有力促进了武汉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GDP增幅从年初跌出全国城市前20到年底重回全国城市排名前10,2021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交出了“全年精彩”的武汉答卷。他认为下一步要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夯实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充分学习和运用这次论坛成果,持续擦亮法治化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将武汉打造成吸引项目落地、滋养创新创业的丰厚热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敬波教授在线上作题为《统一市场监管的法治道路》的报告。她认为,当前的营商环境存在市场监管权边界不清、无法适应统一大市场的方向,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之间的缝隙需要弥合、市场监管领域仍然存在空白等矛盾,需要制定统一市场监管基本法、统一市场监管原则体系来促进优化营销环境建设。
国际检察官联合会(IAP)参议院副主席、终身参议员江乐士在线上作题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法治社会》的报告。他说,对于所有的企业而言,取得商业成功都需要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需要存在有效的法律体系、并且有利于企业实现盈利。为了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法院需要经验丰富、懂得商业运作并能够做出有理有据的裁决的法官负责处理和解决争端,与企业行为、用工程序和工作条件有关的规则必须合理,否则会影响标准。总而言之,有效地实施法律措施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强化法治建设。
孙逸啸博士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带头人徐汉明教授委托作题为《习近平“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的报告。他说,习近平“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是对当下全球形势以及国际挑战的主要矛盾做出的精准判断,系统诠释了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长远战略。当下,在法治中国行稳致远的伟大征程中,要以“习近平法治化营商环境”重要论述为指导,围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主线,不断加强党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全面领导,以法治政府建设全面突破为契机,推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建设、打造和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地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
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高级专家斯拉沃米尔·雷多教授在线上作题为《通过联合国的“三赢”与气候变化时代的法治建立合法的营商环境》的报告。他说,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调查结果以及联合国全球契约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原则,将法治援助的提供者和接受者重新定义为项目3个利益攸关方之间的“三赢”关系,即分担权利和责任的捐助者、接受者和地球。他认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不同,但一个社会环境项目要想成功,就需要通过法治,制定标准。他还认为,司法往往是相对的,比较司法有助于打造可靠的技术合作项目,从而在气候变化和法治倒退的背景下更加有效地推动合法经营,立法者应合理运用法律上的“以量换量”来增强互补性,在技术援助项目中实现“三赢”,从而建立良好的营销环境。
据统计,本届论坛共收到179篇论文。其中,有38篇论文已分别“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基础理论 ”“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运行机制”“法治化营商环境背景下的企业合规研究”“国际化营商环境重大风险挑战的法治应对”四个分论坛上,进行了讨论交流和专家评议。
编辑 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