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官宣!52487!
2022-03-21 14:25:19   来源:湖北发布


今天(3月21日)

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

华中科技大学收到一份来自太空的礼物

国家天文台宣布

将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

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命名发布仪式

在线上线下举行

52487有什么含义?

这颗小行星1995年12月6日由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观测发现的(1995 XO2),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轨道周期3.37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公报》通知,这颗永久编号52487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华中科技大星”

编号中的52谐音“吾爱”,而487则与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中的备案编号一致,两者相互呼应,寄托着爱校之情。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被国际公认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发现者获得命名权以及命名小行星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认可、审批程序。早期小行星一般以古代神话故事中女神的名字命名,后来命名逐渐演变成行星发现者对特定人物、地点、景观、事件的推崇或纪念。由于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能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是世界公认的殊荣。

华中科技大学   凭什么“能上天”?

华中科技大学被誉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彰显担当。学校积极推动物理、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交叉学科发展。

建设四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   全国高校唯一

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4个国家级科技大平台,全国高校唯一。

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   引力常数G值   成果写入中学课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罗俊带领引力中心团队经过30多年的山洞蛰伏,于2018年成功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这实现了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为物理学界确定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的推荐值做出实质性贡献,也为提升我国在基础物理学领域的话语权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提高G值的测量精度,该团队在此过程中研发了一批高精端的仪器设备。

2018年,该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刊发。研究成果还入选中国科技部评选的“2018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评选的2018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相关成果被收录至高中物理课本。


1647843832216381.png

研究成果写入教科书

“天琴计划”主要参与单位

2014年,中国科学院罗俊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打造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其地心轨道方案在国际上被称为空间引力波探测的“中国方案”,是中国自主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华中科技大学是主要参与单位。

202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天琴引力波理论团队在国际最权威天文刊物之一——《自然》(Nature)杂志子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刊文,向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全方位地介绍中国的“天琴”及其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成就,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在顶尖国际杂志对该计划做完整系统的介绍。


1647843852523128.png

首次向国际学界介绍中国“天琴计划”

建设我国中部地区

第一个天文系

2019年,华中大成立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天文系,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星系和活动星系、致密天体、引力波科学和天文技术,天文光学技术等。学校还规划建设武汉喻家山天文台,将有力推动光学设计和实验、光纤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1647843879814102.png

喻家山天文台效果图

参与拍摄

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

2019年4月10日,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人类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这张照片由全世界200多位学者合作完成的,对距离地球最近的黑洞进行观测拍照,让人类世界首次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来确定黑洞的存在。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作为EHT中国团队成员,与其指导的冯建超博士共同参与其中。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