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中南民族大学喜迎建校70周年大庆
2021-10-31 13:39:17   来源:今日湖北

1635658698514698.jpg

本网讯(夏晓彭婷)2021年10月30日上午,庆祝中南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在校体育馆隆重召开

1635658735738392.png

上午9时,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全场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庆祝大会拉开序幕

中南民族大学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民族问题、培养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人才,立足中南地区创办的高等学府。70年来,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15万余名毕业生,为中部地区、民族地区乃至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70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国家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70年来,学校走过了不平凡历程,建设成为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整的综合大学。特别是近十年,学校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南民族大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科研的引领者、民族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培养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担当者。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用中华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勇担时代使命,服务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把学校发展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发展等结合起来,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水平。深化改革创新,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建设成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进入新时代,学校抢抓“双一流”建设机遇,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成功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1635658750271843.png

学校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改革创新。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勇担使命、改革创新,努力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70年来,学校广大教师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需求,坚持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为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代学有所成的中南民族大学学子,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奉献了青春和力量。湖北省委省政府将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一如既往地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中南民族大学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坚持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武汉市委市政府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中南民族大学建设和发展,助力学校早日建成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70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坚持传承办学红色基因,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为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武汉大学作为武汉及国内兄弟院校与中南民族大学情谊源远流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以来,两校合作历久弥新、更加紧密,两校友谊盛放至今、弥足珍贵。新时代,两校将赓续友好传统,进一步加强深度交流与合作,携手同行、共同提高。全国各兄弟院校与中南民族大学紧密携手、共谋发展,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70华诞是中南民族大学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南民族大学发展的新起点。一代代中南民大人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秉承“笃信好学、自然宽和”校训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员工和各位校友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中南民族大学建设国内一流、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必将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蔡亮维

1635658717568104.jpg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