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罗田推崇厚德乡贤文明新风扑面
2019-06-13 10:12:57   来源:今日湖北


  大别山峦,晚霞余辉,暮霭如烟。村民刘梦文和妻子周晓华,后脚赶前脚,进门一碰头,不觉愁上心头。回家路上,俩人各接了两个电话,分别是二伯的儿子接媳妇、三舅的孙子做十岁、表妹的儿子抓周、大姑的外孙取学。算下来,赶礼要花一千好几。

  

  恰在此时,有人敲门。只见村小学退休的王老师,手里拿着一个大红请帖,俩人心里直打鼓。

  

  王老师一席话,却让他俩转忧为喜。原来是村里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推举王老师当了会长。王老师拿的请帖,是来聘请刘梦文做红白事宜分会的会长,为村里婚丧操办立新规。

  

  移风易俗,从我做起!6月上旬,罗田县九资河镇乡村舞台上这一幕方言小品,赢得台下村民满堂彩。

  

  剧中的乡村文明理事会,作为罗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头羊,正在大别山麓导演着一幕幕比舞台上更为精彩的活剧。

  

  立道德标杆,270多家乡风文明理事会带出淳朴民风

  

  2018年5月,九资河镇河西畈村的村民微信群里,一篇报道引出一场热议。报道的作者是该村乡风文明理事会会长陈庆如,说的是村民陈立的儿媳妇梁春妮的几个小故事。

  

  陈立的老伴60多岁了,一天早起,忙完进屋,就见儿媳梁春妮端着一碗鸡蛋面送了过来。婆婆愣住了,不年不节的,吃啥鸡蛋面呀?媳妇笑吟吟说,“今天是您老生日呢,吃碗长寿面,图个吉利呀!”婆婆回过神来,一阵暖意引出两行热泪。

  

  又一次,陈家为屋后三棵茶树与邻居起了纠纷,互不相让。春妮就给公公婆婆讲“六尺巷”的故事。婆婆说,“我们争下来,是为你好呢。”春妮说,“千好万好,不如邻里好!”听了媳妇的劝,公公婆婆主动让步了。邻居得知情由,受了感化,也让了。三棵茶树,见证了两家从相争到相让的一段佳话。

  

  报道转发,微信群里一片点赞。夸媳妇,赞公婆,好人好事,线索不断。村乡风文明理事会因势利导,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讲凡人小事、评道德模范”的活动,一下子推出90多名好村民。理事会好中选优,评出9名道德模范,分别在微信群和文化墙公布他们的照片和事迹。村民们自发捐款成立精神文明基金会,表彰和奖励先进典型。一时间,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全村蔚然成风。

  

  河西畈村的乡风民风变化,是罗田县农村的一个缩影。该县针对农村一度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自2017年起广泛开展“文明引乡风、文化铸乡魂”主题活动,各村推选新乡贤,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通过挖掘“微”典型、讲好“微”故事、打造“微”平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河铺镇石头板村,是一个偏远的贫困村,百米宽的新昌河穿村而过,村小学就在河西岸。河上没有桥,河东的孩子上学就得蹚水。代课老师唐高群,因左肋骨先天缺失导致驮背。但就是这位驮背老师,每天两趟背着十多个小学生过河,从20岁背到45岁。25年中,他受过伤、落过水,孩子们却从未出过事。该县抓典型、立标杆,把唐高群推上了“中国好人榜”。

  

  两年来,罗田农村270多家乡风文明理事会,组织村民自评、群众互评、村民代表集中评,宣传表彰了一大批身边好人、孝善之星、厚德乡贤。其中近100人获县级道德模范称号,20人被评为省市级道德典型,5人获评全国道德楷模。

  

  德者享尊,群众效仿,罗田县民风返朴归淳。2017年和2018年,该县刑事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3%和20%,民事纠纷分别下降15%和19%。2017年,罗田县获评全国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

  

  造精神高地,237支文艺宣传队唱响百姓舞台

  

  罗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是等靠国家扶,还是撸起袖子干?

  

  胜利镇周家垸村村民周伯春,已年满75岁。儿子十年前病故,儿媳改嫁,孙女11岁,还在上小学。老伴也70多了,腰椎三节骨质增生,行走不便。要说难,周伯春比村里谁家都难。但老人人穷志不短,去年养羊25只、养猪1头、养鸡20多只,获产业扶贫奖励5000元。劳动苦干配合党的好政策,老人一家从贫困户出列。在群众大会上,老人深情喊出一句话:扶贫不是养懒人!

  

  这个声音引起县委书记汪柏坤深思:精神不脱贫,永难除穷根。联想到活跃在广大乡村的广场舞和散落在各乡的地方戏,一个构想应运而生:一村组建一支文艺宣传队,打造农村精神高地,补齐精准扶贫的精神短板。

  

  党组织倡导,老百姓呼应。几年间,237支文艺宣传队从各乡村冒出。锅台边的大妈,转身为舞台新秀;田间汉子,也能上台传唱罗田“好声音”。县剧团30多个演员、文化馆16名馆员走村串垸,辅导编排,乡土文化细胞被迅速激活。

  

  胜利镇委宣传委员雷捷、文化馆馆长曾宪华受周伯春脱贫故事的启发,与纸棚河村村民金东海一起,创作方言小品《懒汉脱贫》。节目亮相,引起轰动;远乡近村,争相请去表演;“扶贫不是养懒人”的声音,在罗田山水间激起阵阵回响。

  

  随着精准扶贫有力推进,罗田县委宣传部去年组织全县深入开展“真心实意谢党恩、自力更生奔小康”主题宣传活动。各村文艺宣传队闻风而动,创作出一大批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歌颂扶贫工作队业绩、表彰自力更生的脱贫典型、反映扶贫带来乡村变化的文艺节目。一座座百姓舞台,一片片精神高地,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输送强大精神动力。

  

  去年,罗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39元,同比增长10.4%;98.6%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98.47%的贫困人口出列。该县也正式获批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

  

  破陈规陋习,329个评比小组“评”出美丽乡村

  

  2017年3月,凤山镇鲶鱼丘村55岁的晏菊梅和村干部杠上了。她家房前屋后,又是猪圈又是牛栏,加上车棚和厕所,常是污水一片。村民路过,远远就捂着鼻子。

  

  创美丽乡村,村干部决心拆“五小”,抓“五改”,动到晏菊梅家,大娘死活不依。村支书陈少秋绕个弯子,把大娘的在外做生意的儿子找回做工作。

  

  儿子说,“妈呀,我上次带来几个朋友,想留他们吃个饭,您知道人家为啥都走了?”

  

  “为么事呢?”妈问。

  

  “您看,这房前屋后,牛屎猪粪一大堆,人家咋能吃得下饭哟。”

  

  “几十年不都这么过的吗?”妈说。

  

  “时代不同了,妈”,儿子劝道,“您要给我面子呢!”

  

  儿子的话是妈的开心钥匙,顶门杠撤了。

  

  如今的鲶鱼丘村,牲畜集中养殖,垃圾分类处理,家家窗明几净,处处鸟语花香,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曾几何时,脏乱差是困扰罗田农村环境的顽症。柴乱堆、屋乱搭、农具乱放、垃圾乱倒,好些农家,房子外观光鲜,室内一片狼籍。

  

  怎么管?罗田念好一字经:评!

  

  2017年4月,九资河镇河西畈村组成环境卫生评比组。评比组定规立标,村民讨论通过。5月1日,第一次评比开锣。

  

  全村300多家,评比组逐户检查。3天后结果公布:最清洁户31家,清洁户188家,不清洁户88家。于是,各家各户,就分别挂上了深红、粉红和黄色三种牌子。

  

  黄牌挂在门上,尴尬挂在脸上。乡里乡亲,谁不顾个面子。评比结果发到微信群,在外打工的子女亲朋,也觉着脸上挂不住。知耻而后改,长年的陋习逐渐被打破。

  

  当年,河西畈村检查评比5次,不清洁户一次比一次少。到年底,挂黄牌的仅剩6户。

  

  罗田农村,过去村民做屋、结婚、添子、祝寿等等一度盛行请客送礼风。酒席过后,一次性碗筷遍地撒落。河铺镇林家咀村支部组织修订村规民约,规范红白事宜办理范围和标准,并统一购置碗筷,消毒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具从此绝迹。有关部门向全县推广这一做法,白色污染被有效遏制。

  

  近年来,罗田有329个村组成环境卫生评比组,评掉了多年陋习,评出了乡规民约、文明新风。各乡镇不失时机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三级运行机制,形成长效管用的卫生管理模式。

  

  山青水秀,艳阳高照,鄂东罗田乡村处处尽显纯朴本色。(胡列 刘世民 方政军)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