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荆州网站>荆州文化
从消费、收藏到投资
2018-01-21 10:26:20   来源:今日湖北网   分享:
0

有一道比较经典的智力测验题:“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这道题曾经难倒过不少人。因为在普通生活常识里,人们洗东西是越洗越干净,怎么会越洗越脏呢?不过,我们如果调整一下思路,就可能得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水”。因为水是一种特殊的“东西”,它具有一般“东西”没有的特殊功能:洗涤,因此它在洗涤其他东西时自身就是“越洗越脏”的。

如果我们模仿上述智力测验题的套路,也出一道题:“什么东西越用越值钱?”或者“什么东西越存放越值钱?”不知道大家会说出哪些答案。这也是让大家寻找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商品或物品。因为,在日常生活里,一般物品是新的比旧的值钱,使用后就贬值了,是越用就越不值钱,越存放越不值钱。只有具备某些特殊功能、特殊价值的商品才可能“越用越值钱”、“越存放越值钱”。

哦!您可能答出来了!

是的,世界上确实存在“越用越值钱”、“越存放越值钱”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品,包括历史上的艺术品(古董)和现当代的艺术品。当然,能够“越用越值钱”、“越存放越值钱”的主要是一些优秀的艺术品。

优秀艺术品真的“越用越值钱”、“越存放越值钱”吗?

请看国内的例子。

齐白石(1864年—1957年)是我国著名画家,他一辈子靠卖画为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的画价一般为每平方尺四元,一幅三平方尺左右的画十几元钱就能买到,但工笔草虫、山水、人物则要加倍。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即便是如此低廉的价格,一般人也难以问津,主要是少数高级知识分子、海外华人和外国友人购买。改革开放以后,齐白石的画价不断走高,到2008年,他的画价平均达到每平方尺4万元左右,50多年增长了一万倍!2009年,北京保利拍卖公司举办“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拍卖,齐白石《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页》(规格:29厘米×23厘米×13)以9520.00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他的作品拍卖纪录。

再说说国外的例子。

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是法国最重要的印象派画家之一。他年轻时画价并不高,据资料介绍,就在莫奈因《日出·印象》而声名大盛的1877年前后,他的作品价格也仅每幅40-50法郎。

然而,过了100年以后,他的作品均价达到每幅1000万美元(约合8000万法郎)左右,增幅将近200万倍!《睡莲》是画家著名的睡莲系列作品之一,2008624日由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卖,实际成交价为4100万英镑(约8045万美元),创莫奈画作拍卖价格纪录。

为什么艺术品“越用越值钱”、“越存放越值钱”呢?

这是由艺术品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相对于一般商品或物品,艺术品有几种比较特殊的性质:

首先,艺术品属于文化产品,也叫精神消费品,它的使用价值可以让人们共同消费和重复消费。也就是说,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既能够让一个人多次使用,也能够让许多人同时使用。普通物质商品,比如一个苹果,给张三吃了,李四就不能吃,如果两人分吃,那谁都不能享用一个完整的苹果。但艺术品或精神消费品不同,比如一幅中国画,既可以让张三欣赏,也可以同时让李四、王五、赵六等人先后或同时欣赏,并且谁都能够欣赏到这幅完整的艺术品,而不需要分割。这个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品的使用过程不会损坏它的价值。

其次,艺术品除具有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附加价值,并且具有文化传承性。一件艺术品往往包含着艺术家或制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灵感、制作技艺等因素,甚至包含着制作材料、时代背景等要素,人们不仅能通过欣赏艺术品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还可以通过欣赏艺术品学习前人的创作技艺,甚至还可以通过它们了解艺术演进发展的过程,追溯艺术家或制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风俗、文化氛围,等等。一般说来,某个艺术品被人们使用、欣赏越多,就可能被人们了解越多,它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就能够为更多的人们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品“越用越值钱”、“越存放越值钱”就成为可能。

50年前,广东有个收藏家用10元钱购买了明代董其昌一幅10米长的书法手卷,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交易发票,现在拍卖行估价最低100万元,但他仍然不愿出手——因为他已经尝到了“越存放越值钱”的甜头!

第三,优秀的艺术品往往具有艺术家的独创性,几乎每件都是“仅有的一个”,这就使它具有稀缺性或不可替代性。大家都知道经济学里有“物以稀为贵”的规律,而艺术品本来就是价值量无法准确测算的商品,再加上存放、保管的难度和因时间推移产生的历史价值,当然会“越存放越值钱”。

而且,由于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有些奇特的艺术品或宝物刚出现时,其价值往往不为人们认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探寻,才能被人们认识和接受。

例如,我国古代就出现过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

据《韩非子》、《新序》等书记载,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认为这是无价之宝,遂将它献给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被砍了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卞和说:我哭并不是因为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这才发现确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这块和氏璧后来流传到了赵国,秦国想用15座城市来交换,成语“价值连城”就是由此产生的。

可见,人们对艺术品价值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甚至是反复的过程。

还有一种情况,不论是在外国或中国,我们都看到过一些这样的作品,它们看似非常简单,好像只是作者漫不经心地几笔勾勒或随意挥洒,但其中凝结着作者长年艺术实践经验甚至艺术创作的秘诀,表达着作者独特的思想和灵感,其他人可能穷其一生也难以解构其中的奥妙;而欣赏这些作品的人们,可能每一次面对它们时认识都不相同,每次都可能有新的感受,时间越长体会越多、感受越深。因此,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艺术品所蕴含的各方面价值,就会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理解,遇到有条件的热爱者,就会不惜重金求购,这就会产生“越用越值钱”、“越存放越值钱”的现象。

正是由于艺术品有这样一些独特的性质,因此,购买、收藏艺术品既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又是一种有保值和增值意味的投资行为。在国外,很早就有人将名人绘画称为“挂在墙上的股票”;在我国,也有很多人称名家字画为“软黄金”。就整体而言,将艺术品统称为“美丽的财富”或“美丽的资产”应该是不错的。

许多理财专家都认为,在各种投资手段中,艺术品投资具有很大的优势,一是产品种类较多,可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爱好分期分批地投入,资金雄厚的能够收藏大器、重器,资金不足的拿两三万元也可从“玩小件”开始;二是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功能,收藏赏玩和保值增值两得益;三是投资收益相对较高;四是不仅没有折旧,而且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值。

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收藏一点艺术品,既能够满足自己家庭装饰和文化消费的需要,又可以为未来积攒一些“美丽的财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