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洲几乎每三天就有一位亿万富豪诞生,财富管理业的竞争亦愈演愈烈。
“目前在美国大约30%-40%的资产由独立资产经理人所管理,在中国内地独立资产经理人甚至占据了100%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目前香港的独立资产经理人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独立资产经理人协会创会成员Harmen Overdijk(欧华达)表示。
目前该协会拥有35个成员,绝大部分获得了香港证监会的第4类或第9类牌照。部分为资产管理服务提供商及信托机构,主要服务来自香港、内地及欧美等高资产净值个人投资者。
“香港的独立资产管理规模约为140亿美元,在香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占比约3%-4%。随着亚洲私人行业不断整合,独立资产经理人越来越受到客户的青睐,我们预期这个比例在未来5-10年增加至30%-40%。”瑞士亚洲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iccardo Lehmann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
独立资产经理人收费较低
相比传统的私人银行,独立资产经理人有何独到之处?
欧华达坦言,各大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有强大的动力销售银行自身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比之下,独立资产经理人则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第三方的产品和服务作出筛选,真正为每位客户提供“度身定制”的投资策略并付诸执行。
“尽管一些私人银行声称自己拥有开放的产品平台,可以在市场上寻找其他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但实际操作而言,客户经理存在很大的诱因销售该行自身的产品。”他说。
一直以来,私人银行的高昂收费让很多客户望而生畏。BFT金融集团代表Jessica Cultrera表示,独立资产经理人通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弹性制定收费,“一些纯粹作为资产管理经理的,收费在50-150个基点左右,而一些公司则以固定的按小时计费的顾问咨询模式,另外则有一些按照交易来进行收费。”
Jessica Cultrera续称,以资产管理规模(AUM)为基础的收费模式而言,独立资产经理人的收费相比私人银行大约便宜1%-1.5%。意即管理同样资产规模时,假如私人银行按资产规模收费5%,独立资产经理人仅收费3.5%到4%。同时,客户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收费模式。
事实上,欧华达表示,近年来多家内地机构纷纷在香港设立独立资产管理机构,正是看中了独立资产经理人在香港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根据香港证监会公布的数据,香港资产管理牌照(俗称“9号牌”)在过去一年受到热捧。2015年证监会共颁发“9号牌”104张,打破2014年新增81张的纪录,其中包含多家中资机构,包括光大、绿地、国泰等多家大型中资金融机构,去年纷纷宣布在港获发9号牌。
私人银行成本占比过高
近年来,亚洲私人银行业面对成本不断增加、利润下滑的困境,多家私人银行甚至纷纷退出。
“目前私人银行业的成本占比过高,达到80%-90%,这个水平长期无法持续。从长期经营的角度而言,健康水平大约为70%-75%。”欧华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并表示这与这些私人银行的商业模式有关,比如租用黄金地段的甲级写字楼,以高薪聘请大量的客户经理等。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去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整个亚太区私人银行业的利润水平已由数年前高峰时期的90-100个基点跌至60-70个基点水平。截至2014年,亚太区私人银行的运营成本占收入水平约为75%,一些规模较大的私人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仅为60%,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的私人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却高达80%-90%。
同时,上述报告指出,资产规模对亚太地区私人银行的盈利至关重要,并指出区内的私人银行必须具有20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管理规模才能实现盈利,而一些中小银行将举步维艰,甚至最终黯然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