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假前为闲置资金作安排,走进银行吓了一跳——理财产品收益率已齐齐进入了“3时代”,超过4%以上的,要打着灯笼才能勉强找到。
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投资者抵御“通胀”的最佳选择之一,但近期产品发行量已逐渐减少,预期收益率越来越不“给力”,预计未来还将进一步下降。现在买固收类理财产品还合不合算,这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收益率只会继续下行
经济下行压力大,短期看不到货币政策发生变化的迹象,这不利于理财产品继续维持高收益。理财资金总量超过25万亿元,影响力非常大,但目前广泛缺乏“低风险且收益较好”的可投资标的,“资产配置荒”仍在延续。
实体经济下滑、资产配置荒和债券违约,与自己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关系?其实,银行发的理财产品都是“大锅炒”,炒料有哪些?可能你一直都不清楚。
野蛮生长的前世
话说2010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之后,房贷出现增长过猛的势头,银行信贷逐渐有所收缩。在房地产与地方基建资金的需求下,非标信贷应运而生。“非标融资”绕开受监管的正常借贷关系,套上如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通道或信托计划,以委托贷款形式间接取得资金。
这些对接项目,银行包装成“理财产品”向投资者招手,以防止存款逃跑。由于理财业务收益来源是“双方约定”,不是“管理费分成”,不采用“净值”报价,也与成效无关,银行基本只要考虑同业竞争压力与自身负债(提供收益)成本。
博收益率高低的一槌子买卖,大大刺激银行采用“期限错配”的策略拉升收益,这也涉及了监管三令五申的“资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