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真有“后悔药”,60岁的上海市民张阿姨肯定愿意花钱买。她在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上委托转让一笔100万份的理财产品时将“1.0042元”打成“0.0042”元。于是,江苏南通74岁的钱阿婆以4200元的价格获得了这笔理财产品。
张阿姨说,因自己有严重的老花眼,造成失误,于是将证券公司及钱阿婆起诉到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近日,这起案件经法官当庭成功调解。
只因输错一个数字
今年5月5日,张阿姨在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大道证券营业部的交易系统上委托转让一笔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的面值是人民币1元,参与的最低金额为100万元。不料输入价格时,误将每份1.0042元写成了0.0042元,随后钱阿婆以4200元的价格,获得转让的这100万份理财产品。
在与证券公司及钱阿婆交涉无果后,6月3日,张阿姨向浦东法院起诉证券公司和钱阿婆;6月17日,又向浦东法院申请对钱阿婆的财产进行保全,并提供了相应担保。
有两道防线可纠错
8月16日,这起证券纠纷在浦东法院开庭审理。张阿姨称,证券公司作为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和提供产品交易平台的受托人,没有提供符合该产品适合交易的平台,也没有尽到审核和管理义务。钱阿婆明知该笔交易是在重大误解的情况下发生,仍期望获得不当利益,拒不同意撤销交易。张阿姨请求法院判决撤销涉案交易,两被告共同归还100万份理财产品或人民币100万元,并承担案件受理费。
证券公司认为,在理财产品委托交易阶段,卖出申请信息填报错误,是可以发现并避免的。而作为“第二道防线”,即便确认阶段委托人未发现错误,在撤单阶段还可以行使撤销权。因此张阿姨应为自己的行为担责。
钱阿婆则提出,完全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理财产品的买卖,不存在过错。
协议收回95万元钱款
最终,双方在法庭主持下自愿达成协议:被告钱阿婆在8月23日之前支付原告张阿姨人民币95万元;张阿姨则应在收到款项的三个工作日内,向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申请解除财产保全措施,若逾期未提交解除财产保全措施的申请,钱阿婆可直接向浦东法院申请解除该案项下的财产保全措施;案受理费、保全费等共计1.19万元,由张阿姨自行负担。
由于钱阿婆提出,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财产被法院保全,希望张阿姨能赔礼道歉。张阿姨也因自己的误操作给被告带来的困惑和麻烦致歉,双方终于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