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理财
房企武汉借道“轻资产”刷存在感
2018-01-21 10:04:21   来源:新浪乐居   分享:
0

    不再走传统楼盘开发单一路线,而是依托各自在房地产开发方面积累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品牌,大力拓展技术、管理、物业输出等轻资产业务——这正成为品牌房企在武汉的新动向。

  5月19日,朗诗地产在汉高调推广其“被动式绿色建筑”标准,并不失时机地向武汉房企伸出合作橄榄枝。“这一方面反应了房企在汉轻资产战略日趋多元,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武汉土地市场拿地难的无奈。”有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房企“轻资产”路径愈发多样

  “被动式建筑只需要非常小的能耗,就可将室内温度调节到合适的水平,这对火炉武汉来讲,无疑再好不过了。”在5月19日武汉被动式绿色建筑论坛上,朗诗地产不失时机地向武汉房产开发商发出合作邀请。

  有行业观察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在武汉进行大规模技术输出的房企还非常少,朗诗地产此举无疑标志着房企在武汉推行“轻资产战略”的路径越来越多元。

  图为华润置地与中恒集团签约仪式现场

  2016年3月18日,就汉阳中央国际区A地块的开发,华润置地与中恒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华润置地表示,将通过输出管理和商业品牌的方式与中恒集团合作,合作主要以服务为主、不占股份的轻资产开发方式。

  湖北汉江新世纪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东名单上已添加武汉万科

  此外,万科“小股操盘”的轻资产路径在武汉也初露端倪。2016年1月,新世纪汉江湾项目被万科参股操盘尘埃落定。90多万方的大体量项目,万科通过部分参股、输出其强大的品牌、低成本融资、专业管理能力来操作项目,并由此获得利润分配。

  在物业管理领域的轻资产尝试在武汉则更为普遍。据了解,万科物业在武汉目前已经进驻多家房企开发的楼盘,增加了项目溢价能力;福星股份通过众筹模式成立了福星智慧家,打造智慧生活服务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蓝光地产旗下的蓝光嘉宝物业也已在汉阳沌口成功输出。

  “做轻资产能让这些房企越过资金壁垒和拿地门槛,实现市场占有。近一两年,武汉房地产市场上的‘轻资产’路子明显增多”武汉安联地产副总经理朱仲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公开的资料显示,除万科、朗诗、绿城、华润等房企外,万达、亿达、远洋、保利、泛海、龙湖、世茂房地产等企业近两年都相继提出了轻资产战略转型。

 双重因素叠加刺激“轻资产”路径增多

  一向以资金密集为显著特征的房企,为何突然纷纷发力“轻资产”?带来这种改变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拿地-建房-销售,然后再循环,这种传统的房企发展模式现在已经遇到了普遍性的困局:土地成本节节攀升,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率逐年下滑。形势逼着房企去开拓多元化业务,寻找新的盈利点,而轻资产业务恰恰是一条路径。”在湖北房地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李国政看来,房企“轻资产”路径内容虽各有不同,但指向的目标却都一样:提升房企整体利润。

  上市房企净利润率已连续4年走低

  最新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毛利率与净利润率已经连续四年走低。沪深、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的净利润率均值分别为9.20%和14.61%,较上年降低2.35和2.21个百分点。

  而部分房企拓展“轻资产”业务后,利润反而更有保证。万科2015年业绩公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万科物业服务收入为29.7亿元,比2014年增长49.4%,物业服务利润率17.38%,较2014年上升4.14个百分点。

  曾经仰仗集团补贴的万科物业,单飞数年后营收已达29亿。(数据来源:万科2015年年度报告)

  此外,除了房企自身“以多元化谋求新盈利点”这一内因,拿地难也是促成房企发力“轻资产”的另一重要诱因。

  “武汉房地产市场进入旧城改造模式之后,优质地块供应不足,拿地竞争激烈,有些品牌房企三四年都未能落地。因此,不少企业曲线救国,通过品牌技术输出等形式,实现落地武汉。”李国政分析道。

  截至2015年,武汉市土地供应不断减少,楼面地价却节节攀升,土地市场竞争激烈。(数据来源:中原地产)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在武汉,四新、东湖高新、江岸(后湖)土地储备几近告罄,一旦挂牌至少3家以上房企争抢,地价也迅速攀升。一些此前拿地渠道比较单一的房企,也开始宣布全面放开土地合作渠道,如碧桂园等。但即使如此,不少房企在武汉依然是一地难求。

  面对动辄数十亿的拿地总价,很多房企不得不考虑通过其他渠道拓展武汉市场。(数据来源:中原地产)。

  “如果没有项目,那就意味着要离开武汉,但如果在技术输出、合作开发、委托代建等轻资产路线上还有文章可做,那就为留在武汉市场打开了另一扇门。”克而瑞武汉一位地产分析师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表示。(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