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荆州网站
读《易中天品三国》有感
2018-01-21 10:25:13   来源:网络   分享:
0

QQ截图20151124104134.png

(胡尧)《三国演义》是我从小就爱看的书了,那个时候比较流行读名著,而那些枯燥的文学作品又不是我这种没文学细胞的人看得懂的,只有“四大名著”这类小说讲英雄、说故事的才深受那个年代的我们喜欢,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什么“三英战吕布”,“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赵子龙七进七出”等典故我们都耳熟能详。

 

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在百家讲坛播出后,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每一期都会守在电视机前面,听他讲述那个不一样的“三国”,易中天先生用他独有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述了东汉末年至三足鼎立时期,人物命运,国家前途等一系列的事情,后来他将这一系列节目汇编整理为一本书——《易中天品三国》,我又马上买了书去细细品味其中。

 

通过阅读易中天先生的这本书,我对三国里的人物都有了新的认识,比如说魏武帝曹操,我们对曹操的了解都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这种奸雄形象,所以东汉末年的鉴赏家许劭也评价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是易中天先生描述一个青年时期的曹操也曾是一个有志青年,他也曾想要为这个积弱成疾的国家做点事情,当董卓倒行逆施、祸乱朝廷时,曹操面对不思进取、明哲保身的关东联军,悲愤的说:“今兵以义动,迟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可惜命运只给了他做奸雄的机会,但曹操即使是奸雄,也是一个“可爱的奸雄”。又比如刘备,我们对刘备的主要印象都是这个人只会哭没什么用,带兵打仗没怎么赢过,一直在逃跑,如果不是遇到了诸葛亮,一辈子都没什么成就,但是能被曹操说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人,能被“卧龙凤雏”同时辅佐的人,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易中天先生就分析了刘备他是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以及英雄之义,可惜就缺一个用武之地,诸葛亮的到来终于让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成就了他的一方霸业。比如说郭嘉,易中天先生评价曹操阵营五大谋士中“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只有郭嘉是最纯粹的。如果不看《易中天品三国》我都不知道,原来还有郭嘉在曹操阵营里发挥了如此重要的作用,堪比刘备阵营中的诸葛亮,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之后就感叹了这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最让我触动的、有所收获的是易中天在最后部分讲到了天下大势,由此我看到了另一种读史书的方法,我认为读史就是要看大局,要把大局放在前后历史中去看,《易中天品三国》中就提到三国中的天下大势并不是《三国演义》里开篇第一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是中国统治集团从贵族阶级到士族阶级过度的大局中的一个小插曲,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易中天先生说的“曹丕称帝之日即是曹魏灭亡之时,采纳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法,就意味着曹操的失败,曹丕的胜利”,把握了这个大势,读三国的时候就会更加注意荀和袁绍这样士族阶级的代表,而不是吕布、董卓、貂蝉之间的三角恋。当我无数次为诸葛亮七次北伐的失败感到惋惜时,也不由的认为失败的结果是必然的,也许诸葛亮也知道这样一个结果,所以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显得格外伟大。公元263年魏灭蜀,公元265年晋灭魏,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家都归于晋,天下重归一统,中国历史在全国范围内进入了士族地主阶级时代。

 

带着这样的思维,我们看历史上发生的种种,都能有不一样的收获。明朝为什么灭亡?与其分析崇祯的性格特点,袁崇焕是不是真的汉奸,或者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不如从整个明朝的税收政策去解释,税收过低,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导致国家没钱,老百姓也没钱,钱都集中到地主阶级、商人、官员手中,国家没有办法集中力量干大事,最后天命使然,连年饥荒,农田颗粒无收,农民起义,后金在关外闹腾,以致两线作战,内忧外患,大明王朝250年历史终究亡在了崇祯手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将来也还会发生,历史可以重演,但结果可以避免,古为今用,不外如是。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