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由国投信达(北京)投资基金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战略支持的“2017中国PPP投资论坛”上,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郑新立主任谈到推行PPP模式关键在于建立价值补偿机制。国投信达专家认为,这一观点切中要害,对PPP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引领作用。
早在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发改委投资司欧巡视员在接受媒体采访、解读《意见》时表示:“各地要建立部门联动、分工明确、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保障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稳妥推进。”为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关于推广PPP的有关要求,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从项目适用范围、部门联审机制、合作伙伴选择、规范价格管理、开展绩效评价、做好示范推进等方面,对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出具体要求。国投信达专家表示,有鉴于此,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建立价值补偿机制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重视。
在由国投信达进行战略支持“2017中国PPP投资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谈到,目前民间资本对PPP项目持观望态度。国投信达相关专家分析,中国民间投资乏力,政府力推PPP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也是在解决中国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造成民间资本观望的原因当然是多样的,根据包括郑新立主任在内的相关专家的分析,价值补偿机制是否能够建立,对民间资本能否积极介入PPP项目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郑新立主任以环保领域为例,分析了体制导向的重大作用。“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需要大量的投入来实现。如果我们按照原来的体制,治理的企业增加了大量成本,这导致不治理企业赚钱,而治理的企业吃亏。我们的机制跟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反向作用的,因此不管政府如何强调要环境治理,要把环保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最后目的还是难以实现。”郑新立主任极为推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机制解决办法——要实行“谁污染,谁付费,推行第三方治理”。郑新立主任表示,“就这几句话就把环境的价值补偿机制问题给解决了”。
国投信达相关专家表示,目前,围绕环保类PPP项目,业界最关心的问题是投资回报机制的建立。国投信达相关专家分析认为,由于项目公益性较强,大多数领域均以政府付费为主。但有限的政府支付能力可能对环保市场的扩展产生局限作用,因此创新环保类PPP项目投资回报机制尤为重要。
对此,农工党中央在今年“两会”时提出建议,重点强化投资回报机制与治理模式创新,加速环保产业从工程服务为主向效果服务转型升级,更好地适应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要求。比如,将环境治理作为释放环境资源价值的渠道,积极推进资源组合开发模式。在生态修复领域,可与周边土地开发、供水、林下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等收益创造能力较强的资源开发项目组合,实现环保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领域。在垃圾处理处置,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治理以及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污水处理回用等领域,大力推行资源化处理技术,形成新的投资回报渠道,缩小政府财政支付规模,释放潜在市场空间。
国投信达相关专家对农工党中央提出的建议表示支持,国投信达在辅助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国投信达专家表示,资源组合开发模式不仅仅适用于环保领域适合,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下一步,国投信达将会在实操过程中与地方政府加强沟通,强化投资回报机制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