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
A股市场“机构化”之辩
2018-01-21 10:09:44   来源:中国经营报   分享:
0

素以散户化为特征的中国资本[0.00%]市场,正向“机构化”的方向转变。

根据国外的经验,机构投资者占主体是资本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毋庸置疑,“机构化”趋势的出现是我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

这种表现首先出现在基金行业。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76家基金管理人旗下基金机构整体占比超过50%,其中41家管理人机构份额占比超过70%,15家机构占比超过90%。

在业内人士看来,基金管理公司的机构化发展并不是这两年才被机构业务“引爆”的。根据数据显示,在2005年时,市场排名靠前的嘉实、易方达、华夏、博时、南方5家大型基金管理公司,机构投资者委托资产占其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之比已大多达到40%~50%左右的比例,有些已经达到了60%左右。由此可见机构业务在10年前对大型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就已是超过半壁江山的存在。

然而,这个看似正常的变化,近期却引来诸多质疑。而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机构资金的性质上。

对于机构资金的来源,有基金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全国社保、企业年金、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机构资产管理规模不断增长。

这些机构投资者资产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使其越来越多的需要借助基金管理公司的各种主动型或被动型产品帮助其完成资产配置,因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资产委托规模多年来也一直保持了持续不断的增长。

另一方面,是近年来不断增加的银行理财资金以及自营资金。统计显示,自2004年银行理财诞生以来,截至2015年底规模已超过20多万亿元。这个以数十万亿元计的资产规模,也成为许多基金管理公司近两年最大的新增委托资金来源之一,即所谓“银行委外业务”。

近一个月来,与A股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庆长假前后新基金发行的“井喷”盛况,其中具有明显委外特征的定制基金成为发行主流。

显然,对于上述两类资金而言,混杂着两种不同的属性。一是机构的钱,二是机构的客户的钱。而上述质疑的冲突点正在于后者,更直白地说就是银行客户的钱。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不允许承诺保本,更不允许承诺收益,公募基金的原有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高。但银行理财产品却大多给市场留下了保本保收益的印象,其客户群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对较低。

由此,一种被称作“伪机构化”的现象成为业界争议的焦点。

其实,机构的钱也好,机构的客户的钱也罢,都是一种正常的市场需求。“散户化”向“机构化”的转变,也是当前投资难度逐渐增大、投资者风险感悟的必然结果。

此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机构、监管、投资者三方如何提升专业化水平。

拥抱“机构化”,需要我们的机构操作要更加慎重,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规模而冲昏头脑。我们的监管要更加到位,更加关注在业务发展大方向中业务开展的细节,针对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范。我们的投资者更需要提高风险识别意识,毕竟投资有风险。辛苦积累的财富就像自己的孩子,维护财富安全的责任不可假托他人。

即使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机构化”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检视投资专业化的机会。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